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我國中藥材種植管理混亂 中醫會不會亡於藥

我國中藥材種植管理混亂 中醫會不會亡於藥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閲讀: 87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報道,雲南維西縣是雲當歸的主產地,當地農民李鐵梅種植150畝當歸,所購當歸種子不出苗。中藥材種子沒有質量標準,暴露出我國中藥材監管的缺失。

我國中藥材種植管理混亂 中醫會不會亡於藥

個性化的中藥材,如今普遍被當作農作物來種植。澆水、上化肥、打農藥,與種莊稼沒有兩樣。我國人工栽培的200多箇中藥材品種各有自己的生長習性,每個品種對土壤、温度、水分、光照、温差等自然條件要求各不相同。缺乏藥材種植技術規範,該掐頂時不掐頂,該剪枝時不剪枝,該採收時不採收,不該採收時亂採收,致使中藥材質量下降。“要想富,種中藥”,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忽略了中藥材的道地性,各地盲目擴種和引種,隨意跨地區種植,加上缺少種植經驗,往往造成病蟲害大量發生,產量低下,品質也會大打折扣。不按時節採摘,不按地域種植,中藥藥性下降,導致“醫準、方對、藥不靈”,中醫或亡於藥絕非危言聳聽。

中藥當成了莊稼種,卻沒有當成莊稼管。我國在中藥材栽培技術上研究薄弱,一些重大藥材栽培障礙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如人蔘、西洋參、三七、地黃的重茬問題。與農作物相比,我國中藥材種子種苗尚未形成獨立產業,處於一種自產自銷的原始生產狀態,相當於農作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平。國內已培育出優良品種並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不超過10種,占人工栽培藥材總數不足5%。目前我國中藥材種子(種苗)品質退化嚴重。種質資源一直是制約中藥材生產的“瓶頸”,處於“三無”狀態:栽培中藥材除人蔘等種子外,大部分沒有國家標準;中藥材基本沒有新品種選育,新品種審定處於空白,沒有相應機構或辦法;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工作涉及的規章制度幾乎處於空白。

中藥種少是寶,種多了是草。藥農與市場之間信息不對稱,再加上目前沒有規範的中藥材種子(種苗)經營渠道,多為農户自產自用或農户之間流通,或由個體商販經營,質量問題無法保證。特別是藥材種植產業散、小、亂,基地縣某個單品種的產量甚至滿足不了一家企業的需求。全國中藥種植品種大約1萬多種,但種植面積只有10萬畝左右,甚至不如一個煙草品種面積大。中藥材種植的“小農經營”,無法有效對接中藥工業化大生產。

我國中藥材種植管理混亂,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管理部門缺位,行業管理和質量監督幾乎是空白。中藥材源頭呈現種源混亂、種質混雜的“兩混”狀態。《種子法》偏重糧油果蔬種子管理,對中藥材種子的特性考慮不夠,至今我國沒有中藥材種子(種苗)管理條例或辦法。現行法規如《藥品法》,並未涉及中藥材種子(種苗)和新品種。中藥材介於農作物與藥品之間的邊緣地帶,各個部門都在管,其實都不管,中藥材質量很難保障。

2009年國務院下發《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快種質資源庫建設”“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藥材種植規範化、規模化生產基地”。中醫藥種植,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真正按照中藥的天然屬性和生長規律,嚴格採集和種養方法,把中藥資源作為戰略資源來管理。

中藥材的品質決定中成藥的質量。希望加強多部門之間的銜接配合,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從源頭上保證中藥的品質。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