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可穿戴醫療“蛋糕”誘人 資本蜂擁進入

可穿戴醫療“蛋糕”誘人 資本蜂擁進入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在今年6月召開的蘋果公司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最新發布的iOS8系統一個重大提升點,就是健康應用的加入。蘋果在iOS8中內建HealthKit健康管理應用,支援健康醫療產業的第三方可穿戴醫療裝置,並將資料與醫療機構打通,成為健康管理平臺。

可穿戴醫療“蛋糕”誘人 資本蜂擁進入

如果在兩、三年前提到可穿戴裝置或是可穿戴醫療裝置,可能聽說過的人少之甚少,但如今,這些裝置正在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並迅速颳起熱浪。

與此同時,各路資本聞風而來。今年3月,三大IT界巨頭Intel、Google和Facebook同時宣佈在可穿戴裝置領域投資加碼。在國內,小米、婚戀網站世紀佳緣等都開始涉足這一領域。

據記者瞭解,目前可穿戴裝置主要應用於娛樂、醫療保健和保險三大領域,以健康基礎指標跟蹤類可穿戴裝置的時尚元素開始活躍起來,越來越多的廠商和時尚公司在外觀和舒適度上角力。而可穿戴醫療裝置的崛起,對傳統的醫療行業和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

事實上,可穿戴醫療裝置最大潛力不在於硬體,而是通過硬體來收集醫療大資料,並藉此創新盈利模式。

明年市場規模超10億

在許多資本眼裡,可穿戴醫療裝置已經變成了一個誘人的蛋糕

ABI公司調查資料顯示,2012年大約有3000萬的無線可穿戴式健康感測器應用在醫療電子領域,這個數字比2011年增長了37%。同時,2012年中國可穿戴便攜移動醫療裝置市場銷售規模達到4.2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市場規模將超過10億元,到2017年,中國可穿戴便攜移動醫療裝置市場銷售規模將接近5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可穿戴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的運用,主要有電子感測器紋身、智慧健身手環、智慧隱形眼鏡、可穿戴止痛貼、智慧手錶和智慧襪等。

國內最先接觸的可穿戴裝置,或是蘋果公司在2006年推出的帶有Nike+功能的iPod。記者留意到,Nike+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軟體應用,利用iPod自帶的重力感應裝置,開發出跑步計數功能,同GPS定位、遠端諮詢等計數結合起來,為跑步或者散步者提供距離、熱量消耗等功能,這正是可穿戴裝置在健康領域的應用之一。

Nike藉此推出了第一款帶有可穿戴功能的跑鞋AirZoomMoire,進一步收集步幅、力度等資料,向鍛鍊者繪製出其鍛鍊效果的全景圖。

斯蒂夫·喬布斯生前曾這樣評價Nike+:“我們和Nike的合作將運動和音樂的結合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樣,你就擁有了一個私人教練或者是跑友,激勵你邁開每一步。”

2010年,Google陸續為其智慧眼鏡申請專利,行業先驅Nike也一路高歌猛進,在2010年開發出Nike+Running,並與Twitter和Facebook繫結,將跑步運動作為社交運動,在中國,則是與新浪微博、微信合作。

與此同時,不少國內廠家也蠢蠢欲動。記者在網上搜索“可穿戴醫療”發現,各種手環、腕錶應有盡有,不少原來做移動網際網路的廠家和一些有意向的手機廠家皆有涉足。就在最近,小米手機推出不足百元的可以監控呼吸和睡眠的手環,騰訊釋出微信健康手環。

嘗試跨界合作模式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可穿戴醫療裝置給人們描述了超乎想象的科技藍圖,比如監測大腦資料追蹤情感、健康資料等。

在國泰君安研究員李秋實看來,可穿戴裝置將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為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一場革命。其產品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監測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比如,可以通過智慧手錶,自動輸入人體健康狀態和運動狀態,人們的生活、工作、娛樂體驗將由此迎來革命性的變化。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已有超過十幾款的可穿戴醫療裝置問世,如智慧體溫計、智慧手環、智慧血氧儀等。記者還了解到,華為、小米已成立專門事業部準備發力可穿戴醫療領域。

與此同時,APP軟體也成為搭載硬體活躍使用者群體的重要平臺。今年,擁有數千萬活躍使用者的大姨嗎公司,先後與睿仁、PICOOC聯合推出智慧體溫計和智慧體重秤。使用者使用智慧產品後可迅速獲得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種身體健康指標,同時在資料分析引擎的支援下,可以收到分析報告和健康建議。

此前,大姨嗎CEO柴可公開表示,可穿戴裝置的發展和想象空間巨大,在健康醫療領域裡,大姨嗎依靠自有APP的大資料平臺,擴充醫療領域,通過與醫院、保險等其他行業的跨界商業合作,推出更為專業的醫療增值服務。

寶萊特董事長燕金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做可穿戴醫療裝置的公司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創新型公司,他們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風投融資,但大部分最後做不下去;另一種是傳統企業,主要關注可穿戴裝置的產業化和方向性決策,考慮能不能賺錢。於是,前者往往選擇一些娛樂級的醫療裝置,後者則選擇專業級的醫療裝置。

“如果在產品定位時認為時尚性最重要,就要選擇手環這樣的快消品,外觀吸引人,更換樣式的週期很短。如果要做專業、技術門檻高的醫療產品,就需要經過漫長的研發、資質認證,但這類產品往往精準度更高,醫療效果更好。”燕金元如是分析說。

目前,健康保險商也在採取行動與可穿戴技術公司、醫療保健領域內的初創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展開合作,為客戶提供獎勵,讓客戶將應用和裝置與他們的保險方案關聯起來。據記者瞭解,在美國,已經有一些健康保險公司嘗試將可穿戴醫療裝置免費提供給使用者使用,作為代價,使用者必須同意將裝置採集的資料提供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付費購買這些資料,通過這些資料,他們可以分析使用者的生活習慣,作為調整相關保費的依據。

在國內,也有一些企業蠢蠢欲動。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健康大資料是移動互聯時代最具顛覆意義的新產業,也將重新定義醫療產業。在歐洲,有保險公司購買手環這樣的可穿戴裝置送給客戶,長期、實時監控客戶的健康狀況,以減少客戶吃藥、進醫院、做手術的機率,從而降低公司賠付的成本。

記者留意到,APP平臺“樂動力”就與大都會人壽合作,使用者可以用通過運動獲得的樂動力積分來換取相應的保險產品。燕金元也表示,未來將與保險公司合作。

事實上,通過硬體來收集醫療大資料,並藉此創新盈利模式,也代表了可穿戴醫療裝置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ABI公司預計,到2017年,用於遠端病人監控以及線上專業醫療的應用,將佔到可穿戴無線裝置市場的20%。有分析認為,如果擴充套件到整個健康領域,健身和醫療可穿戴裝置將佔可穿戴裝置市場的60%。

世界知名醫療諮詢機構IMS預計,到2050年時,全球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超過60歲,高血壓、晚發性糖尿病、心臟病等需要監控的慢性疾病將成為可穿戴裝置需求增長的動力。

發展前景雖然美好,但最終還是要靠資本和技術來推動。

在燕金元看來,可穿戴醫療是一個要長期投入的產業。在大資料、粉絲經濟等新概念下,外觀炫酷的可穿戴裝置,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一部分消費者購買,但是衝動消費無法產生持續的購買力,已經購買的使用者也不會持續、長期佩戴。

歐姆龍產品經理陸嶽靖也向記者表示,根據現在的技術能力範圍,短期內不可能出現一款集所有功能於一體的可穿戴裝置,未來可穿戴醫療裝置必然要在細分領域深耕。

記者留意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醫療裝置,雖然實現了部分健康資料的採集,比如心率、運動量、睡眠時間等,但在資料的系統管理和潛在價值挖掘上做得還不夠。一位行業觀察人士表示,現在智慧手環的原理大同小異:通過內建加速度計計算使用者的步數、一天的活動水平,將資料釋出到手機APP上。要想實現差異化,首先得在硬體上下功夫,把硬體做得舒適、續航時間長,再在便攜性和外觀上尋找突破口;第二是加入能測量更多生理指標的感測器,這是沒有硬體開發經驗的網際網路公司的硬傷;第三是對後端資料的整合運用,把採集的資料進行再利用。“更多使用者是希望有一款應用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指導,而不只是資料曲線描述。但這對廠家提出高要求,如果要切入醫療領域,還需要強大的晶片、演算法、醫療技術和專業團隊作支撐。”

在採訪中,已經有一些廠家透露,正在探索資料平臺背後的價值,即智慧穿戴裝置不能單單靠賣硬體賺取價值,未來的移動網際網路更多是在增值業務和服務上尋找贏利點。這種思路就是借鑑傳統的醫療監測裝置,使用者使用可穿戴裝置採集的資料由醫生來解讀,而裝置方要做的就是彙集大量病人資料和專業診斷資料的醫院和醫療研究機構。橙意家人創始人張丹向記者描繪她的商業模式:患者提供體徵資訊,醫生根據體徵資訊進行診斷,患者到藥房開藥或在醫院進行相關治療。

不難看出,如何提供體徵資訊,成為了這個醫療產業鏈的最前端。這意味著,可穿戴醫療裝置如果能充當健康管理的角色,將便於與智慧醫療、移動醫療接軌。但前提是,硬體監測的健康指標可以直接供醫生臨床運用,這就對可穿戴裝置的硬體技術提出了“醫療級”要求。所幸的是,現在擁有專業技術背景的醫療器械公司和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正在努力打通這條產業鏈,技術變革和行業整合在不久之後或就能到來。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