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養老服務資訊化要設計出中國特色養老模式

養老服務資訊化要設計出中國特色養老模式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我國醫改初期,基層的醫療服務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過去創收“賣藥”的機制改掉了。

◆我國醫療領域面臨主要問題是資訊還沒有“化”,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目標應是什麼?

◆現在一切都在透明化,如何來管理醫療資訊是我們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

在近期舉行的養老服務資訊化建設主題研討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就醫改形勢下的養老資訊化議題發表演講。圍繞醫改取得的進展、醫改與養老問題的聯絡、下一步資訊化如何助力醫改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養老服務資訊化要設計出中國特色養老模式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

我國醫改是中國第一個系統的改革

中國的醫改從2003年就已開始,過去十年中國醫改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從資料中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醫改其實是中國第一個系統的改革,是一個集醫療的籌資、服務、監督管理以及藥品、器材、人才培養等方面綜合全面的改革。

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話講,我們的醫改其實就是做這幾件事:

一、預防,少得病,不得大病。

二、得病以後得看病,就要建立服務體系,包括各級各類的醫院等。

三、病人需要吃藥,需要有支付方,就是報銷體系等。

我國醫改在早期定位是福利事業

基層創收“賣藥”的機制改掉了

可以說這些年醫改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最大的進展應該是在基層,特別是過去創收“賣藥”的機制在基層改掉了。從大的歷史資料(現場資料)中我們瞭解到,1978年中國人均醫療費用只有八個人民幣,個人的支付不到20%。其中,國家付了三分之一;社會也支付了一部分。當時的社會就是單位,農村就是集體,人民公社付了40%多。可以看到,當時我們醫療的定位是福利事業,絕大部分費用是由國家和社會給支付了。

隨著改革開放,個人的支付在不斷地上升,因為政府支付在不斷地下降,社會保障體系也瓦解了。所以到2000年時,為什麼老百姓抱怨看病貴、看病難,因為絕大部分的費用是由個人支付的,政府的支付不到17%,在全球是排在最低位的。所以,近年來醫改非常顯著的變化是政府支出不斷上升,每年增長速度都是遠高於GDP的增長。

原來“藥”都被老年人吃了

不要讓政府的醫保投入變為“藥錢”

我們醫改在過去五年主要改革的領域在基層,而縣級以上的醫院沒有改。而我們政府的資金主要投入到醫保領域,如果縣級以上的醫院還是舊制度,大家可想而知這個錢到哪裡——這個錢變成了“藥錢”。所以,由於政府醫保的投入,這些年來藥品數量增加非常之快。無論是在醫院、流通、生產環節,這些資料都表明我們錢到哪裡,這些藥誰吃了。相比年輕人的健康程度,老年人吃了不少藥。

從一組“中國居民醫療消費年齡結構”的資料中可以看到,隨著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建立,老人的醫療費用上升非常之快,所以這些年的藥費很多被老人消費掉了。

養老服務資訊化要設計出中國特色養老模式 第2張

老齡化到底是成本還是收益?

醫療費用變化來自老齡化+制度轉型

我們再談養老,老人老了以後吃、住這些費用都是可預期、可控的,而最大的費用就是醫療,因為醫療是不可控制的,而要命是不要錢的。所以,老齡化對於我們來說它到底是成本還是收益?

我們知道養老服務業有醫療、健康養生等等。從國際醫療範圍來看它的特殊性,人們年輕時醫療費用是比較低的,而醫療費用大部分發生在老年以後,65歲以後。國際研究老年人的醫療費用大概是年輕人的三到五倍,這是國際的趨勢。從日本、臺灣發展情況來看,日本在實施老年人口醫療照護以後,費用不斷地在上升,臺灣也是,在施行全民健保以後,老年人的醫療費用上升速度遠遠的高於一般的人口。

我們正在經歷快速的變革,經濟的轉型,生活方式的變化,整個社會都在大幅度變化。這些年我國改革開放副產品——“大家都病了”,老年人“病”的更厲害。所以,從我們的研究角度來看,我國醫療費用的變化可能有兩大效用:

第一是老齡化,老齡化以後醫療費用增加。

第二是我國制度的轉型。我國縣級以上的醫院還在創收,如果到大醫院去看,ICU病房裡大都是老年人,並有支付能力,特別是還有比較健康的老年人也出現在那裡。

如果把這兩種效益算在一起,我國將來醫療支出費用幾乎不可控,我們創造的GDP都會放到醫療領域。

養老服務資訊化要設計出中國特色養老模式 第3張

如何控制醫療費用?

資訊化既讓人“耳目一新”又“膽戰心驚”

在醫療的背景下費用在不斷地上升,如何來控制這個費用?資訊化當然是一個手段,資訊化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生產力的變革,它讓我們很多過去不能做的事現在都可以做了,但它既讓人耳目一新,我認為也讓人膽戰心驚。

我們今天討論的比較少的資訊化問題將會帶來什麼不利的?它有好的方面,一定還有不利的方面,我們可能會想,它是創新資源,會不會今天的創新會變成未來的絆腳石?尤其是老年人和資訊科技,在養老展廳看一看,基本上都是年輕人在向老人設計資訊科技。就資訊科技而言,老人都是在被動的接受資訊化。大家有沒有想過,資訊化是年輕人的,老人對資訊化有天然的抵禦;對接受資訊化,老人他樂意不樂意?他的隱私何在?而現在一切都在透明化,如何來管理這些資訊?可能都是我們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

資訊還沒有“化”

中國養老模式目標應是什麼?

我們現在醫療領域面臨主要問題是資訊還沒有“化”,資訊化我認為是資訊加管理。我們現在把資訊都收取了,資訊還是孤島,如何把它管理起來?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問題。

資訊化廣義的管理主體有市場、有社會、還有政府。我個人認為可能政府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它的監管、標準、預算、評估,尤其是有可能隱患的評估,這涉及到是我們國家現在治理體系的建設。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們養老資訊化下一步最應該做的是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就是所謂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的目標到底是什麼?要給老人提供什麼樣的社會經濟、文化、醫療綜合的服務。

我特別認同BrainLee—Archer講的健康社會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我們要明確養老最終達到什麼樣的目標?要做系統的設計,大框架是哪些?遠遠不是一個資訊化的問題,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老年人所有方面。另外所有的設計需要激勵、相容,各個政策之間不能是打架的。

資訊化不是目標而是整合

未來:修身養性無疾而終

資訊化僅僅是手段,它不是目標。資訊化要做的就是整合,也就是如何將現在分散的資訊整合起來從而進行機構的互動。

實際上,人的健康是終身的健康。從他生下來開始就應該是健康的,他的一生才會健康。在我國,特別要考慮所謂老齡化對全人類來講是個挑戰。

我們中國有個特色,就是中國文化和中醫藥。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修身養性、無疾而終”,這是最深刻講養老和健康影響的因素。健康遠遠不是沒有病,它是身體精神和社會福利,實際上是你心境的完美狀態,應該利用資訊化的手段把這些因素融合起來做頂層設計、框架、政策的安排。

我們未來醫療資訊化、養老服務資訊化應該是基於人群的健康,對全人群的健康監管,讓他從出生的就是健康的,活的是久的,老了以後是健康長壽的;修身養性、無疾而終,平靜的離開這個人世。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