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設立醫生黑名單知易行難 確保政策需先過三關

設立醫生黑名單知易行難 確保政策需先過三關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1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爲規範》已經正式發佈,對全國860萬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行爲進行規範。針對醫德醫風的監督問題,中國醫師協會副祕書長謝啓麟表示,正在考慮制定醫生“黑名單”,以提高醫生自律與同行監督,保證醫療技術科學性、合理性。

設立醫生黑名單知易行難 確保政策需先過三關

當前,醫患關係是我國最大的、最重要的公共關係之一。截至去年年底,全國門急診達到63億人次,平均每人每年到醫院5次。一些醫務人員或素質下降,導致醫療事故,或過度逐利,喪失醫德尊嚴,這些害羣之馬不僅嚴重抹黑了醫療隊伍形象,更侵害了廣大患者的切身利益,激化了醫患矛盾糾紛。

近年來,關於設立醫生黑名單制度的呼聲漸起。湖北、寧夏、天津等地已經做出了有益嘗試,將收受紅包、屢出事故、濫用藥物的醫生列入黑名單,並通過媒體向社會曝光,引發強烈反響。在這一背景下,由中國醫師協會牽頭製作醫生黑名單,無疑有利於加強行業自律,約束醫生行爲,維護患者權益。

當然,目前地方的醫生黑名單尚處於探索階段,“摸着石頭過河”,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因此,中國醫師協會醞釀中的醫生黑名單,就讓人有豐富的想象空間。黑名單該是什麼模樣,公衆儘可見仁見智。不過,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醫生黑名單知易行難,主管部門必須周密考量,充分借鑑各地經驗做法,從配套制度層面不斷予以完善,確保政策初衷從夢想照進現實。對醫生黑名單有這樣三重期待。

一是規範“拉黑”標準。相對於醫生從業資格的考覈內容和達標門檻清晰明確,到底什麼樣的醫生應該上黑名單,目前在政策層面沒有統一規範的標準。一方面,經常獨自面對病人,是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特別是醫師執業的一個重要特點,醫德醫風非常關鍵,卻又是相對虛化;另一方面,醫療技術的評估和評價是很複雜的,牽涉到人文問題、倫理問題、費用問題等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關部門應以《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爲規範》爲基礎,制定出醫生黑名單的硬槓槓,確保制度的執行力。

二是吸納公衆參與。哪些醫生不稱職,患者最有發言權。因此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不能“閉門評定”,必須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讓廣大羣衆擁有評判醫生的話語權。同時,上了黑名單,不僅臉上無光,工作和收入也會受到影響,這就不能排除個別醫生希望通過利益公關,設法洗白,逃避懲治。吸納公衆參與,在陽光下運行,也是加強監督的題中之義,杜絕“權錢交易”暗箱操作,確保制度的公信力。

三是強化責任追究。黑名單的作用如何,直接取決於懲罰措施是否嚴厲到位。近年來,一些地方雖然設立了黑名單制度,但名單祕而不宣,人員毫髮無損,使之淪爲一紙空文。醫生黑名單,應該從三個方面強化責任追究。首先,及時向媒體曝光,讓無良醫生名譽掃地;其次,對列入黑名單者重點跟蹤監控,視情形輕重分別給予批評警告、限時取消處方權、限期禁入醫療行業等處罰;此外,與相關法律法規、黨紀條規無縫對接,對違反者給予相應的處分,確保制度的威懾力。普遍說來,不僅是醫生黑名單制度,保證標準明晰嚴格、監督公開透明、追責及時有力對任何監管制度而言,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