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大辭典 > 疾病預防 >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是危言聳聽還是確有其事?寒性體質的人身體內部陰氣過剩,導致陰陽失調,從讓人體對營養物質消化喝吸收功能減弱,以致身體對熱量吸收減少,身體呈寒性。寒性體質通常表現爲胃寒怕冷、喜暖喜熱,腹瀉、四肢容易冰冷等。本文將爲大家介紹寒性體質容易患上哪12種疾病,也希望大家平時注重調理身體。

疼痛

頭痛、腰痛、關節痛、神經痛、風溼痛等“疼痛”,經常會隨着體寒出現。而這些疼痛在通過洗澡、桑拿或熱敷使身體暖和起來之後,基本都會減輕。另外,有時疼痛的部位會發熱,這也是身體本身試圖通過發熱變暖緩解疼痛的表現。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腸胃炎

腹部着涼會引起腹痛,並會導致腹瀉(水狀便),“冷”、“水”、“痛”是相互關聯的。所以,食用過多涼的飲料和食物,或者睡覺時腹部着涼,就很容易腹痛和腹瀉。患有體寒症的人會經常腹痛,且容易伴有腹瀉或溏便。腹瀉是腸胃爲排出多餘水分來溫暖自身而產生的反應。但是,就像蛇會冬眠一樣,如果腸胃過冷,它的活動能力就會降低,反而可能會引起“便祕”。這種人由於原本腸胃內水分就多,如果服用瀉藥,容易導致劇烈的腹瀉和腹痛。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2張

過敏

身體出現過敏的症狀,像結膜炎(眼淚)、鼻炎(打噴嚏和流鼻涕)、哮喘(水狀痰)、皮炎(溼疹)、腸炎(腹瀉),都是爲了排出多餘水分來溫暖身體而出現的反應。近年來日本過敏患者數量急劇增加,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低體溫(體寒)。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3張

眩暈、耳鳴、嘔吐

伴有眩暈和耳鳴症狀的美尼爾氏綜合徵,通常會在疲勞、睡眠不足以及壓力大的時候發作。這種狀態下,新陳代謝的“出”的過程會首先遇到阻礙,導致排尿不暢,從而使水分滯留在體內。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4張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是危言聳聽還是確有其事?寒性體質的人身體內部陰氣過剩,導致陰陽失調,從讓人體對營養物質消化喝吸收功能減弱,以致身體對熱量吸收減少,身體呈寒性。寒性體質通常表現爲胃寒怕冷、喜暖喜熱,腹瀉、四肢容易冰冷等。本文將爲大家介紹寒性體質容易患上哪12種疾病,也希望大家平時注重調理身體。

青光眼

青光眼也是平時水分攝入過度和體寒的人比較容易中招。每天一到兩次,用浸了熱水的毛巾敷眼,在以眼睛爲中心的臉部敷上5分鐘,這樣做通常能夠改善青光眼。青光眼也是平時水分攝入過度和體寒的人比較容易中招。每天一到兩次,用浸了熱水的毛巾敷眼,在以眼睛爲中心的臉部敷上5分鐘,這樣做通常能夠改善青光眼。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5張

肥胖

現代人的肥胖中,相比因鍛鍊身體而長出的肌肉上又長出脂肪從而產生的肥胖,還是過度攝取水分以及體寒導致的水腫型肥胖更多。而女性基本上都是水腫型肥胖。水分攝取過度,水本身就會成爲導致肥胖的原因。再加上水會讓身體變冷,阻礙脂肪燃燒,很可能會加速肥胖。要攝取水分的話,應當選擇紅茶、生薑紅茶以及香茶這類暖體利尿的飲品。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6張

大腸癌

易得癌症的是食道、胃、大腸、肺、子宮和卵巢等管腔臟器。管道中空,所以細胞較少,而且還和溫度低於體溫的外部空氣有接觸。因此,管腔器官溫度較低。近年來,腸癌患者急劇增加,這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大腸只有在排便的時候才活動,而活動不足=溫度低。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7張

高血壓

在清晨,也就是剛起牀的時候,身體尚未開始活動,這時的血壓是最低的。從上午到下午,血壓會隨着身體的活動而逐漸上升——直到大約10年前,這還是醫學上的共識。然而,這種說法無法解釋爲什麼血壓會在凌晨3點到5點這段起牀前、還處於睡眠狀態的時間上升。以自然醫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清晨起牀時的高血壓原因就在於“體寒”。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8張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是危言聳聽還是確有其事?寒性體質的人身體內部陰氣過剩,導致陰陽失調,從讓人體對營養物質消化喝吸收功能減弱,以致身體對熱量吸收減少,身體呈寒性。寒性體質通常表現爲胃寒怕冷、喜暖喜熱,腹瀉、四肢容易冰冷等。本文將爲大家介紹寒性體質容易患上哪12種疾病,也希望大家平時注重調理身體。

其他疾病

除了以上疾病,據說寒性體質還會引起糖尿病、高血脂、感冒、支氣管炎、精神疾病、淤血等。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9張

溫馨小貼士

據我觀察,以上疾病與體寒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密切,其中說寒性體質會引起淤血、抑鬱症、高血壓、癌症、肥胖都有牽強附會的嫌疑,所以不必過於憂慮。平時吃好、睡好、運動好就是健康最好的保障。

寒性體質容易患上12種疾病 第10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