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大辭典 > 疾病預防 >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如何隔離?隔離多久?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如何隔離?隔離多久?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4.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期乙型流感高發,許多人自己或者家裏的小孩都中招了,而通常流行性疾病都是需要進行隔離的,那麼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如何隔離?隔離多久呢?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乙型流感是我國法定的丙類傳染病,是一種傳染性較強、傳播速度較快的疾病,可通過打噴嚏、咳嗽時散佈到空氣中的飛沫、人和人之間的接觸或接觸被流感病毒污染物品進行傳播,旁人與患者親密接觸很容易被傳染流感,因此有必要進行隔離。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如何隔離?隔離多久?

乙型流感如何隔離

1.儘量獨處一間

乙型流感患者應居家隔離,儘量讓他單獨住一間房間,避免和家裏其他人同住,並且還要注意每天打開房間的窗戶痛風,讓空氣流通。

2.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

患有乙型流感後,還要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特別是家裏免疫力差的人羣以及特殊人羣,如老人、小孩、孕婦、備考的學生等等。

而家裏人在照顧患者或者親屬前來探望時,一定要有一個呼吸道的防護,比如說戴上口罩,並且在接觸患者後要仔細洗手

注意:

口罩其實選擇普通的醫用紗布口罩就行了,只戴一個就可以,戴太厚太多口罩反而過猶不及,因爲紗布主要是起到一個過濾的作用,而口罩戴太厚了,反而變成一個密閉的口罩了,呼吸時空氣只能從側面流入,失去了口罩的過濾作用。

3.物品需消毒

乙型流感患者使用或者接觸過得物品,一定要做好消毒措施,如餐具、衣物、玩具、牀上用品等。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如何隔離?隔離多久? 第2張

乙型流感要隔離多久

從出現流感症狀開始算起的話,建議隔離一週的時間,或者直到發燒症狀消失。

因爲在流感發病的前一週,或者在發燒的3-5天內,流感的傳染性處於高峯期。而乙型流感具有自限性,一星期後或者完全退燒後,乙型流感病毒已經被身體免疫系統消滅,流感幾乎失去了傳染性。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如何隔離?隔離多久? 第3張

乙型流感隔離期間要注意什麼

1.合理用藥

乙型流感雖然具有自限性,但是對於一些抵抗力差的人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藥物治療,很可能會併發肺炎、感染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喉炎、急性中耳炎、急性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神經系統感染等而出現相應的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

因此確診流感後應儘早進行抗病毒治療,不僅可以減輕流感症狀,縮短流感病程,降低流感併發症的發生率。而且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只有早期(起病3天內)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另外,在出現發燒、鼻塞、咳嗽等症狀時,需要可對症治療,應用解熱藥、緩解鼻黏膜充血藥物、止咳祛痰藥物等。

2.避免盲目用藥

乙型流感患者在隔離器件還要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僅在流感繼發細菌性肺炎、中耳炎和鼻竇炎等時纔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徵。兒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藥物以及其他水楊酸製劑。

3.注意護理

流感患者隔離器件應當注意保持房間通風,要充分休息,多飲水,飲食應當易於消化和富有營養。

4.密切觀察

還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兒童和老年患者:

(1)觀察精神狀態

如果孩子患有乙型流感後出現高燒不退、反覆發燒症狀,但精神狀態尚好,服藥退熱後仍能笑能玩,與平時差不多,表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繼續觀察。如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甚至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抽搐、噴射性嘔吐,則提示病重,應趕快去醫院。

(2)觀察面色

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紅,可以安心在家中護理。若面色暗淡、發黃、發青、發紫,眼神發呆,則說明病情嚴重,應送醫院。如果發現孩子皮膚髮紫、變涼,則提示循環衰竭,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需要立即就醫。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如何隔離?隔離多久? 第4張

近期乙型流感高發,許多人自己或者家裏的小孩都中招了,而通常流行性疾病都是需要進行隔離的,那麼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如何隔離?隔離多久呢?

哪些流感患者不適合居家隔離

如伴有以下標準的1 條或 1 條以上,應住院治療,不宜居家隔離:

1.妊娠中晚期婦女。

2.基礎疾病明顯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3.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診斷標準。

4.伴有器官功能障礙。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如何隔離?隔離多久? 第5張

乙型流感多久能好

乙型流感在經過治療後,如果沒有出現併發症,通常病程爲1-2周。

乙型流感起病3-5天后,就會開始退燒,並且頭痛、全身痠痛、乏力、咽乾、食慾減退、嘔吐、腹瀉等症狀也會隨之緩解,但是咳嗽、有痰等上呼吸道症狀常持續1~2周後才逐漸消失,體力恢復亦較慢。

乙型流感需要隔離嗎 如何隔離?隔離多久? 第6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