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網傳的 “新型艾滋病”美洲錐蟲病究竟是怎麼回事?

網傳的 “新型艾滋病”美洲錐蟲病究竟是怎麼回事?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6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標題:網傳的“新型艾滋病”——美洲錐蟲病究竟是怎麼回事?

日前,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文《我們需要你幫忙,找蟲!找人》,呼籲廣州居民捕捉錐蝽(俗稱“木蝨王”),一經確認每隻獎勵八元。消息經廣州日報報道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網傳的 “新型艾滋病”美洲錐蟲病究竟是怎麼回事?

那這種“新型艾滋病”是怎麼一回事,通過什麼方式進行傳播呢?

其實網絡傳的這種“新型艾滋病”指的是美洲錐蟲病(Chagas’Disease),主要由克氏錐蟲(Trypanoma cruzi)感染引起,是一種蟲媒傳染病。克氏錐蟲是一種寄生蟲,它是單細胞原生生物,直徑只有幾微米,可以感染大多數哺乳動物,在哺乳動物體內會入侵細胞,並在細胞內繁殖。i感染導致的Chagasdisease屬於被忽視的熱帶疾病。

用“新艾滋病”來比喻ChagasDisease是在2012年5月的一篇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NTD)的名爲ChagasDisease:“TheNewHIV/AIDSoftheAmericas”文章中首次提到。

主要源於其傳播方式,ChagasDisease在人之間傳播的方式跟HIV還是挺像的(輸血,母嬰等),而且早期症狀與艾滋病也有相似之處。用“新艾滋病”來比喻ChagasDisease的專家的出發點是好的,爲了提高人們的防範意識。因爲感染了i的人早期基本不會有任何症狀(急性期的症狀基本會被認爲是感冒,慢性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大多不會就醫,但是心臟往往被被寄生蟲寄生並且遭到破壞,日後引發心臟衰竭。

筆者認爲“新艾滋病”這個比喻不太恰當,它們各方面都有許多不同,比如傳播途徑就差別很大,雖然ChagasDisease也可能通過輸血、母嬰傳播,但它主要還是靠蟲媒傳播。儘管有學者把美洲錐蟲病比作“新型艾滋病”,但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感染引起,美洲錐蝽病是由克氏錐蟲寄生蟲等感染,一個是病毒感染,一個是寄生蟲感染。雖然美洲錐蟲病在臨牀上可引起心臟、消化道及外周神經系統改變,病死率較高,但在我國尚無相關病例報道,因此市民不必恐慌。

ChagasDisease目前只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美國、西班牙和等地區發現過本地病例,在我國尚無相關病例報道。

該病主要是靠錐蝽(Triatomine)叮咬傳播。當錐蝽叮刺美洲錐蟲病患者及保蟲寄主時,將帶有循環型錐蟲鞭毛體的血液吸入消化道內,鞭毛體在其腸內發育爲繁殖型錐蟲鞭毛體並大量繁殖,1周後又成爲循環型錐蟲鞭毛體。錐蝽再次吸血時因吸血量多,促使排糞於被叮咬者的皮膚上,糞滴中的鞭毛體可通過三種途徑侵入人體:通過叮咬的傷口,通過附近皮膚的輕微擦傷,或經手指攜帶至眼、口、鼻部再通過完整的粘膜。錐蝽可維持此種感染性達二年之久。

吸血錐蝽是半翅目獵椿科錐蝽屬昆蟲,成蟲體長25mm上下,略呈橢圓形,色黑或暗褐,胸、翅及腹側緣有紅或黃斑。白天若蟲及成蟲隱匿在牆縫或地板縫,夜出覓食,成蟲還可藏於樹洞內。常隱藏在一些環境簡陋、衛生狀況差的地方。

錐蝽常吸脊椎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如狗、貓、鼠、蝙蝠和人)的血,在人體主要叮咬暴露部位,特別是皮膚粘膜交界處如口角外眥。它們專門叮咬人的面部,喜歡尋找皮膚較薄的區域下口,如脣部、眼臉等。多數種類叮人不痛,不易被察覺,但吸血錐蝽則叮人甚痛,引起局部腫脹硬結或致蕁麻疹。紅帶錐蝽在中國華南常見,叮人可致劇痛及過敏反應,國內廣東也有錐蝽叮咬致過敏性休克病例報道。

如何預防錐蝽叮咬?

1.關鍵在於改善居住條件,消滅錐蝽藏匿孳生的場所,如填平居室、廄舍的牆縫、地板縫等,堵塞樹洞。

2.可在居室、廄舍及動物巢穴中噴灑殺蟲藥殺滅錐蝽。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