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藥飲不是茶飲 中藥代茶飲並非隨心所欲需謹慎

藥飲不是茶飲 中藥代茶飲並非隨心所欲需謹慎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中醫的一種治療方式,中藥飲片“代茶飲”對於一些較輕的疾病或慢性疾病是有療效的。但中醫專家認爲,現在很多人將中醫誤認爲以“養生”、“保健”、“治未病”爲主,忽視、混淆了“中醫治療”。加上中藥藥材是天然草木,往往被認爲是無毒害,可以隨意使用的。於是,民間流傳着許多調理方子,藥店裏,消費者可以隨意配伍這些“偏方”回家泡水喝,超市裏販賣許多包裝精美的“清心茶”、“明目茶”、“潤喉茶”、“養顏茶”、“安睡茶”……這些是否真的會對身體有益?是否也會有隱患和不良作用?

藥飲不是茶飲 中藥代茶飲並非隨心所欲需謹慎

不要混淆“治療”與“養生”

近日,網上一位業內人士發了這樣一條微博,被很多人討論:“濫用藥茶埋下嚴重健康隱患”菊花茶清熱解毒,人蔘茶補元氣,橘皮茶消炎、化痰、開胃,胖大海潤喉,決明子茶清肝明目,銀杏葉茶降血脂……這些茶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中藥專家認爲,這些加入中藥的茶,都屬中藥飲片代茶飲範疇,人們隨意在茶中加泡中藥飲片是嚴重的藥物濫用行爲。”

“中醫90%的內容是治療學,而不是用來養生的。中醫不等於養生,用中醫來治未病的願景很好,但實際操作可能性非常差,一個人沒有病,上醫院開什麼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明說。將“代茶飲”這種治療疾病、增加患者依從性的方式,是建立在醫生專業診斷和權衡的前提下的,沒有那麼高的普適性。

“一個什麼都不偏的人,天天喝清熱解毒的,反而會損傷陽氣,反而吃偏了。”陳明教授舉例說,預防疾病的能力不是通過吃什麼藥來提高的,關鍵是飲食合理、起居規律,才能抵抗外邪。“不要動不動就要用藥物來預防。中藥也是一種藥。”

中醫辨證治療講究個體差異

“我認爲,保健市場上的許多宣傳點雖然打着中醫的旗號,卻不是按照中醫的理論來的,他們往往給人造成‘一藥治百病’的錯覺,實際上,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人有胖、瘦之分,也有容易上火的,有怕冷的,有怕熱的,每個個體的體質不同,在吃保健品或藥品時,也不能一樣。”陳明教授說。

夏天裏許多人愛喝涼茶,怕上火。“實際上,夏枯草不能當作食物來吃。含有夏枯草的涼茶,雖然可以泄肝火,但不是每個人都適用的。脾胃虛寒者就不適。中醫裏講心火要清,腎火要滋,脾火要生,不是見上火就要喝涼茶。”陳明教授解釋中醫的辨證治療首先要辨證,各有定位。

中醫講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字面上看,即上火的人要用寒涼的藥食去剋制,虛寒的人用熱性藥食祛之。“這是同類相聚,細菌病毒感染與人的身體環境息息相關,喜歡涼爽環境的細菌,往往會容易侵犯那些虛寒的人;喜歡溫暖環境的病毒,往往容易感染容易上火的人。中醫藥不是用來殺菌消炎的,而是通過改善全身身體環境和狀態,來使得細菌、病毒存活不了。”

陳明舉例道,同樣的淺表性胃炎的胃鏡報告,其中一人是一吃涼的就胃脹,還有一個吃涼的胃才舒服,冬天要吃冰淇淋才舒服的那種,前者開熱藥,後者開涼藥。中醫用藥不是看錶現爲什麼症狀,而是通過對病機的判斷來給藥。“一羣人看不同的病,結果病機相同,可能使用的就是同一個方子;而同一種病如淺表性胃炎,可能病機不同,虛寒表現不一,可能會開五六個不同的方子。不是可以隨便去藥店自己配一服治療胃痛的飲片就可以的。”

當歸、黃芪等,在南方是經常作爲食材,燉湯中使用,有補血之效。網上也有一些治療婦女痛經的“偏方”中用到當歸、黃芪燒水喝,“血虛的人可以吃,但血稠的人吃的話就反了,反而會淤血。”陳明說,當歸是溫補的,對虛寒性痛經有效,對溼熱的人是無效的。

隨意使用中藥代茶飲,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再比如說吃人蔘,人蔘是溫補的,有的人吃完後滿嘴上火起泡,晚上睡不着覺,就可能是燥熱體質。“老百姓知道,一般來說,高血壓病人是不能吃人蔘的,但是有一部分病人是虛寒體質的高血壓,這種高血壓病人如果不用人蔘和黃芪,血壓反而降不下來,而吃治療高血壓的龍骨牡蠣湯,反而會血壓越吃越高,吃壞了腸胃。虛寒的人需要祛寒來降壓。”陳明說,中醫與西醫不同的理論體系是,西醫看的是高血壓,目的在降壓,看的是“人的病”;而中醫看的是“病的人”,看的是個體的體質。“在沒有醫生辨證的情況下,不加選擇使用中藥代茶飲,可能導致不良後果,可能因爲不對症而增加不適,或是選用了不應長期選用的中藥,而導致毒性,所以是不可取的。”

菊花、金銀花、羅漢果這些大家習以爲常的藥材,事實上並不能隨意服用。

正確服用

靈芝、黃芪等都不屬於藥食同源範疇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裏明確規定:“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的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公佈。”據瞭解,我國目前批准適用作爲保健品的“藥食同源”的中藥有87種,如常見的白扁豆、芡實、棗、蜂蜜、羅漢果、菊花、桃仁、桑椹、龍眼等等;另有114種中藥或者其有效成分也允許用作保健食品加工及使用。如:龜甲、五味子、人蔘、五加皮、太子參、天麻、何首烏等等。有59種因具有明顯毒副作用的中藥而不能用作保健食品,如巴豆、河豚、馬錢子、川烏、草烏等。違反此規定添加藥品的,則將被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夏枯草、靈芝、冬蟲夏草、珍珠粉、黃芪等,這些嚴格說來,都不屬於藥食同源的普通食品,都是藥品,是不能作爲普通食品出售的。”中國保健協會中醫藥保健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趙新華說,有過將所謂“人蔘”標榜在普通茶飲的包裝上的違法案例,“像靈芝、冬蟲夏草、蜂膠、銀杏葉等,都只能有限度地出現在保健飲品裏,在未經安全性評價證明其食用安全性的情況下、作爲普通食品原料生產經營是嚴格禁止的。但有些企業用所謂的提取物等其他方法來逃避監管部門的追查,也有些地方藥品監管部門監管不力。”而另一方面,這些飲品的包裝上,按法規,不應該有任何中醫辨證施治各項治療原則的用語,也不應該在食品名稱上冠以中藥名稱,或以中藥圖像、名稱暗示療效和保健作用。

古方偏方未必安全

“傳統食物、天然食物、古方、偏方不一定就是安全的。就像雄黃酒雖然不是重金屬,攝入後卻會有類似重金屬中毒的結果。”中國營養學會祕書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員賈健斌說,現代營養學建立在生理、生化的基礎上,強調物質結構、體內代謝等,中醫理論體系與之完全不同,中西醫之間不像中英文之間可以翻譯,“原則上只有衛生部規定的藥食同源的名單上的87種中藥可以在保健食品、包括代茶飲的日常保健飲品中使用,沒有毒副作用。其他的是不能當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尤其是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

便是藥食同源的保健飲品,中醫選擇作爲能夠廣泛、長期適用的保健藥物,一般都是“性平”的,這些藥物長期使用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而無論是偏寒(涼)還是偏(溫)熱的,一般都不適合長期使用。如果針對患者或者身體有寒熱表現的健康人,可以選用一些有偏性的中藥,不過需要辨證選擇。

衛生部公佈的87種藥食同源的藥材名單

八角茴香、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百合、薄荷、赤小豆、丁香、刀豆、代代花、淡竹葉、淡豆豉、阿膠、佛手、茯苓、蜂蜜、榧子、蝮蛇、覆盆子、甘草、枸杞子、高良薑、葛根、花椒、荷葉、黃芥子、黃精、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藿香、決明子、雞內金、金銀花、姜(生薑、乾薑)、桔紅、桔梗、菊花、菊苣、橘皮、昆布、龍眼肉(桂圓)、羅漢果、萊菔子、蓮子、馬齒莧、木瓜、火麻仁、牡蠣、麥芽、胖大海、蒲公英、芡實、青果、肉豆蔻、肉桂、山藥、山楂、沙棘、砂仁、桑葉、桑椹、酸棗仁、桃仁、烏梢蛇、烏梅、小茴香、小薊、杏仁(甜、苦)、香櫞、香薷、鮮白茅根、鮮蘆根、薤白、玉竹、餘甘子、郁李仁、魚腥草、益智仁、薏苡仁、棗(大棗、酸棗、黑棗)、枳椇子、梔子、紫蘇、紫蘇籽

專業提醒

買中藥保健飲品要看“小藍帽”

●趙新華,中國保健協會中醫藥保健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作爲日常保健飲品的中藥飲片,依據的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管理;衛生部頒佈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是其具體的執行辦法。消費者在購買中藥保健飲品時,應該先看包裝上是否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標誌的小藍帽狀的標誌物,還有國食健字多少號的身份標誌,這兩個是保健食品是否產自正規渠道、有國家審批的身份ID。

熱點Q&A

即便“藥食同源”也不能濫用

Q隨便按照給的土方子配伍服用,這樣做有什麼危害嗎?在用量上有什麼講究?能否舉例說明?

陳明:中藥飲片有上千種,常用的藥有四五百種,針對一個人的常用藥可以達到一兩百種,可能這個人配伍的中藥裏有10種藥,另一個人可能就有100種,中醫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靈活,就算是祖傳祕方拿在手裏,也需要根據不同人羣、根據經驗來變化用量、配伍。所以現在的《中華藥典》對每種藥都規定了常用量,對中醫是很不合理的,是不懂中醫的人寫的。

舉例來說,當歸補血湯非常有名,就黃芪和當歸兩種藥,適宜血虛的人補血,前提是先辨證,後論治療。判斷此人是否血虛,許多人自己判斷自己得了什麼病,或壓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氣虛還是血稠。如果辨證爲血虛,只有黃芪用量大於當歸用量的四倍時效果纔好,如果都規定爲10克的話,收效甚微。如果不是血虛體質,可能會造成副作用。

Q是否屬於“藥食同源”的中草藥藥材,就可以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自行配伍服用?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豔玲:即便是這87種“藥食同源”的中草藥,也都得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因爲自己無法辨別體質。比如說菊花茶,大家都覺得可以明目,可以常喝。實際上,如果是杭菊、白菊,稍微好一些,禁忌不多,但如果是小黃菊,需要胃腸道功能好的人才能喝。金銀花清熱解毒效果太強,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不能喝,輕微流鼻涕、感冒時可以用。

大家覺得安全的蜂蜜,如果是大便溏瀉的人,就不能喝蜂蜜,因爲它對大便溏瀉的人是雪上加霜。棗也不能隨便吃,因爲棗是滋膩的東西,有上火症狀、肝陽上亢、脾胃虛弱的人,都不能用,另外,棗皮、棗核怎麼吃,棗是蒸着吃,還是煮着吃,都是有講究的,如果不問醫生自己吃,很可能沒有益處,反而會造成隱患。

羅漢果有潤喉作用,但是脾胃虛寒的人不能吃,一般劑量在10克以內。在可以自由選擇去藥店配伍不同中藥藥材的今天,反對“濫用”,並不是反對使用,而是應該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適當使用。市面上的保健飲品一般有功效、適用症和療程,那些“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並不是說會有害健康,而是應該在特定的適應症下,在規定的療程內使用。

Q這87種藥食同源的是不是都屬於性平的中草藥藥材?是否“性平”的中草藥藥材可以作爲日常飲品代茶飲用?

李豔玲:這87種裏有溫的,有寒的,相對“性平”的多一些,但總體來說性平的不多。

Q有一種靈芝蟲草茶是否可以當作日常飲品使用?如果不能,能否給有養生保健需求的人建議,他們應該如何做?有沒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則可以遵守?

李豔玲:蟲草增加免疫力的功效比較明確,蟲草本身比較平和,靈芝也算比較平和的藥材。但是都很貴,一天吃兩三根,吃的量太少,常吃對身體沒有明顯的好處,卻花那麼多錢,不值當。

報告稱傷害成兒童死亡首位暑假應預防兒童溺水

<<新聞文章排行榜

2012-6-26中國廣播網

我要評論()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今天上午,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與全球兒童安全組織聯合發佈《世界兒童預防傷害報告》。

報告顯示,傷害已經成爲威脅我國兒童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十年間,中國兒童傷害死亡率儘管穩中有降,但是從現在調查的比例來看,傷害仍然是兒童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且近五年來比例有所上升。其中道路交通傷害、跌落、溺水、燒燙傷和中毒是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一些傷害類型。全球每天大約有2000多名兒童死於非故意或故意傷害,有數以千計的受傷兒童就醫,而且往往會留下終身殘疾。在中國,傷害是0-14歲兒童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每年有近5萬名,0-14歲兒童因爲傷害而死亡。

從疾控中心的監測情況來看,溺水和道路交通傷害發生的時間是集中在6到8月份的暑期,而且傷害程度也是重傷爲主。我們經常說傷害的發生是因爲意外,但是任何意外都是可以預防的,如果我們對兒童傷害展開一些及時的預防的話,那麼每天至少可以挽救1000名兒童的生命,減少大約50%的傷害。而且在幼兒時期開展教育,做到行爲的養成和使用技能的培養其實非常重要的。

那麼針對不同的傷害類型,我們也有一些應對的措施或者教育口號。比如道路交通傷害,我們要給兒童養成“車後我不玩”的習慣;幼兒跌落也是導致傷害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家長除了做好家庭窗戶護欄,更要讓孩子記住一句話:“我不是小鳥,我不會飛翔”。

只有通過這種日常行爲導向的建立才能真正預防傷害。因爲沒有"偶然"的事故,只有可預防發生的傷害。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