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廉價藥品嚴重短缺 外資藥物暴利驚人

廉價藥品嚴重短缺 外資藥物暴利驚人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1998年5月21日起,原國家計委決定放開維生素C、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4種藥品價格,揭開了藥品降價的序幕。迄今爲止,我國已針對不同品類的藥品進行了3輪共31次降價。

廉價藥品嚴重短缺 外資藥物暴利驚人

幾乎每一年,國家發改委都要管一管藥品市場中的高價現象,但卻出現了單純降價行爲的"西西弗斯命運"--部分被降價的藥品,在市場上甚至會遇到"買不到"的現象,即"降價死"。

相對於屢屢降價死的廉價藥,治療癌症、糖尿病等不可或缺的高價外資藥更是很多人的不能承受之痛。

2毛錢治胃痙攣過去的廉價藥真心一去不復返?

去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新浪官方微博轉載了這樣一條消息:醫生開2毛錢藥方治好胃痙攣。

微博原文如下:

蘇先生胃痙攣,去醫院看病,醫生開了山莨菪鹼,到收費處他驚呆了,藥費才2毛,卻藥到病除。醫生說:"同樣的病,花最少的錢能解決最好。"醫院還有0.1元處方,藥房負責人說,這種藥利潤小,很多廠家不願生產,但對症,不能少。

該條微博被多次轉發,不少人無奈慨嘆,這樣的事實屬鳳毛麟角!但同時也有部分質疑的聲音:山莨菪鹼只是緩解病痛,並未根治病因,這樣的醫生是不是業界良心值得懷疑。

對此,降藥價網站創辦人衛柏興(化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毛錢治好胃痙攣,這在過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拿胃痙攣這個病症來說,醫生首先要有臨牀經驗,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胃疼,確定是食用過冷熱食物,精神壓力等爲主要誘因,用這樣的藥沒有問題。"

但同時,目前市場上同種療效藥品的價格虛高現象也的確是屢見不鮮。比如26.3元的24片裝的斯達舒,與100片裝的價格才兩三元的胃舒平,藥用效果是一樣的。

不過,如果說二十幾元的藥對你來說還不是負擔的話,那麼下面的例子,也許就會令你要豎豎汗毛。

西地蘭,一種快速強心藥,能加強心肌收縮,減慢心率與傳導,用於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顫動和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一般均口服給藥。2009年,西地蘭開始缺貨。醫院開始用"米力農"這種200元一針的藥品替代,而西地蘭也就3元錢一針。

據河南商報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開始,因爲斷貨而見諸報端的廉價藥就有10種,平均一年一種。

"魚精蛋白"短缺爲何全國只有一家藥企生產?

廉價藥,又被稱作基本藥物,是指能夠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保證供應、基層能夠配備、國民能夠公平獲得的藥品,廉價藥的主要特徵是安全、必需、有效、價廉。

針對"看病貴"的問題,從2002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在不斷降低藥品零售價。到200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現衛計委)等9部委發佈了《關於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基本藥物全國零售指導價格,在保持生產企業合理盈利的基礎上壓縮不合理營銷費用。

於是,幾乎每一年,國家發改委都要管一管藥品市場中的高價現象,但卻出現了單純降價行爲的"西西弗斯命運"--部分被降價的藥品,在市場上甚至會遇到"買不到"的現象,即"降價死"。

有媒體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04年開始,因斷貨而見諸報端的廉價藥就有10種,平均一年一種。

事實上,早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就曾委託中國價格協會、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課題組開展專題調研,並形成《廉價短缺藥品價格問題調研情況報告》。

該報告顯示,2002年1月~2007年6月,媒體和地方醫療機構報告的疑爲短缺的藥品合計爲286個品種,其中14個品種已經沒有經銷,此外有6種藥品雖有供應,但是靠消化庫存維持,生產經營企業缺乏積極性,存在短缺風險。

2011年,全國範圍出現"魚精蛋白"的嚴重短缺,至今依舊讓人心有餘悸。

魚精蛋白是從魚類新鮮成熟的精子中提取的一種鹼性蛋白質的硫酸鹽,用於因肝素鈉或肝素鈣嚴重過量而致的出血症及自發性出血。在心臟手術後,可防止病人術後出血,是心臟外科手術中的必用藥品,且無其他藥品可替代。從技術方面來講,只能從魚的精子中提取,不能化學合成,所以限制了產量。一旦缺貨"斷檔",心臟大血管手術都無法開展,心臟病體外循環手術被迫"叫停",病人"命懸一針"。

2011年9月份,北京、廣東、山東、四川、浙江等地相繼出現"魚精蛋白"的嚴重短缺,一些醫院甚至不得不停止心臟手術。而造成斷貨的主要原因竟然是該藥當時只有一家企業在生產。

據《中國經濟週刊》的調查報道,該企業給出的解釋是,由於更換原料供應商導致供貨緊張,但同時該企業也承認,僅考慮企業利潤的話,生產魚精蛋白"非常不值"。"我們每月的生產能力是1000萬支,但魚精蛋白一年的全國需求量也不過120萬支,所以,在我們企業136項產品中,魚精蛋白所佔比例實在太小,而且市場還在縮小。"另外,魚精蛋白屬"限價產品"(市場價:11元/支),盈利空間非常小。"如果企業只生產魚精蛋白,肯定是要虧本的,所以要搭配別的效益好的藥,才能收支平衡。"

此外,該企業也坦承,此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是全國唯一的魚精蛋白生產商,這次"短缺危機"和"全國轟動"都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與之類似,就在去年,一則"一千萬甲亢患者遭遇斷藥危機"的消息也曾引起全社會關注。臨牀治療甲亢的首選藥品是國產小白瓶的甲巰咪唑片(他巴唑)。藥效好、價格低,一瓶100片只要幾塊錢,然而這個好用的廉價藥卻出現了全國性的斷藥危機!全國需要長期服用他巴唑的患者大概有1000萬人,斷藥會引發甲亢性心臟病,危及生命。

對此,衛柏興建議,類似魚精蛋白、他巴唑這種危及生命安全的廉價藥,應當納入"國家戰略物資儲備"的層面,必須由政府監管或是委託企業生產,"不然,因爲這類藥在整體流通環節上沒有利潤,醫院藥店,即使強壓購進,他們也會找種種理由不銷售給患者,還是沒用。"

高價外資藥:在華生"財"有道

相對於屢屢降價死的廉價藥,治療癌症、糖尿病等不可或缺的高價外資藥更是很多人的不能承受之痛。

比如泰索帝(通用名:多西他賽注射液),治療腫瘤的一款藥,市場上銷售平均爲1980元一支,而國產的多西他賽一般出廠價在130元左右。再比如力比泰(通用名: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也是一款抗腫瘤藥,市場平均銷售價爲1.2萬元左右,而國產的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出廠價在600元左右。"但實際上力比泰加上研發費用、原料成本、人工成本等,真實的生產成本不到85元。"

此外,最典型的要數格列衛(通用名:甲磺酸伊馬替尼),實際生產成本不足180元,但市場銷售價卻曾高達3萬元左右。這個藥主要用於慢粒(全稱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是救命藥,但很多患者根本就用不起,這個藥用一年的花銷在30萬以上。"

事實上,英國《金融時報》此前報道稱,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療政策研究分析員鄭宗美介紹,調查顯示,31種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進口藥物價格平均是英國的兩倍。

而一項由西安交通大學在2012年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進行的調查稱,陝西省有49種藥品,採購機構以接近1.9倍於國際基準的價格,向原始製造商購買專利已經失效的品牌藥,而價格最低的仿製藥也仍達到國際基準的1.5倍。

對此,政府應當鼓勵更多的國內藥企仿製生產,藉此拉低外資銷售價及市場份額。比如說在十多年前,阿奇黴素、頭孢曲松等都是100多元一盒或一支,現在因爲生產的企業多了,價格都在幾元。

此外,在保護病人隱私的前提下,應公開醫生的處方,或者針對醫生處方有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同時提升醫生待遇,以便削弱以藥養醫。

今年年初,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羣安表示,不久後將出臺政策,解決廉價藥短缺的問題。期望此次的政策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切實有力的監管才能真正讓老百姓吃上"實惠藥"。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