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業內曝藥品40%收入用於公關

業內曝藥品40%收入用於公關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出廠到終端,一粒藥是如何坐上價格“天梯”的?日前,發改委價格司相關人員的“藥品流轉費超過20%”的言論再次將國內高昂藥價現狀暴露出來。

業內曝藥品40%收入用於公關

雖然我國醫改已步入近30個年頭,但藥價高、看病貴仍是醫改的頑疾。在醫改實施過程中,靠公關推高藥價的灰色利益鏈也已悄然形成。

多位醫藥流通領域的資深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小代理商是這條利益鏈的攪局者,高額回扣是小代理商走量的利器,與大型代理商已經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面,而兩類代理商的生存空間也不容樂觀。然而,隨着記者的調查,藥品價格是如何被推高的邏輯也漸漸浮出水面。

昂貴的流通環節

國內藥價高於其他國家已經是醫藥行業不爭的事實。

9月7日,對於內地藥價高於香港藥價的原因,郭劍英表示,因爲香港沒有5%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沒有15%的醫院加價,流轉費用也不會高於20%,爲此,內地費用高於香港100%也屬於正常現象。

以治療乳腺癌的赫賽汀這款藥爲例,記者統計發現,該藥在內地報價爲24500元/盒,而香港藥房最低報價約合人民幣14800元/盒,相差上萬元。僅一江之隔,爲何兩地價格差距如此之大?

記者瞭解到,香港藥品銷售環節從藥廠到患者之間是極其精簡的銷售鏈,沒有中間盤剝。政府管理的醫院,由醫管局採購藥品,不能有佣金,公立醫院用藥費用由政府負擔,藥品都是原價銷售。而在內地批准上市的藥品一般需要經過三個流通環節,廠商、中間代理商和零售藥店。

採訪過程中,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每款藥的出廠價格並不是很高,藥品價格的飆升基本上是在流通環節。

“藥廠的藥品從廠商到消費終端,多家藥企中間至少有三層的代理商,分別是廠商總代、省級總代和二級代理。”一位流通領域吳姓的資深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特別是一些外企的獨家藥和少數廠商稀有品種,很多中小型的代理商,基本上都是買斷該產品的所有代理權,再利用省級總代和地方二級代理的方式銷售,因該類產品有其獨特的優勢,代理商借機從中獲取高額的轉手費。

到底每層代理商的加價比例是多少呢?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加價比較多的是一級總代和區域總代,一級總代基本的加價比例在20%左右,而省級總代加價在10%左右,區域總代加價至少20%。因爲一級總代控制所有藥品,擁有所有藥品的銷售權;區域總代主要包括醫院和各地藥房,因爲涉及房租、人員開銷等成本,所以加價相對較多。

藥品15%的醫院加價也是患者揹負高額藥價的一部分。該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雖然醫院推行的是零差價藥品銷售,但因爲競爭醫院提取15%的利潤已經成爲各大藥品進入醫院的潛規則。

壟斷獨家資源,提高醫生及醫院的返點率,無疑成爲中小型企業對抗大型代理商的利器。某大型流通領域的負責人無奈地告訴記者,中小型代理商之所以能夠讓醫院或醫生積極主動地採購和使用其主推的藥品,這其實跟中小型代理商承諾較高回扣有關,而大型企業因爲盤子大,多數藥品基本上都是大衆藥,靠走量博取利潤。

一條灰色的利益鏈

我國醫改從1980年開始,雖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取消加成、禁止二次議價等多種措施,但藥價仍高漲不止。事實上,在各種政策出臺的同時,一條靠公關推高藥價的灰色利益鏈也正在悄然成形。

在這條灰色產業鏈上,藥企或代理商、醫院和醫生成爲高藥價兩端的具體推手,而醫生是推動產品銷量的關鍵人物。

一位做了十幾年的李姓資深醫藥代表告訴記者,除了流通成本高得不正常外,高價藥品的40%收入都花費在這條灰色產業鏈上。

“每銷售一盒藥,醫生的提成基本上都要20%左右,另外20%大多用在公關醫院的領導及各科室的負責人。”一李姓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在日前被相關部門查處的葛蘭素史克案件中,該企業爲了能順利地拿下百家醫院,在中國專門成立了大客戶團隊,向全國數百家三甲醫院和部分二甲醫院的主管副院長、藥劑科主任大肆行賄,每年不惜花費達上千萬元的公關費。

爲何藥企和代理商不惜花費大額的公關費拿下醫院?擺在這個問題前面一個值得思考的現狀是:藥價高昂,但藥品的銷量並未直線的下降,反而會每年呈現上升的趨勢。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直言,這種現象說明在中國很有醫藥市場,有人賣,並且還有很多人買得起。

“其實,這跟中國的醫藥報銷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大部分藥價都是走醫保卡和醫藥保險,藥品價格再高,但上了醫保和醫療保險的患者也會執著地購買。”該人士告訴記者,國家醫療高額的報銷制度,也是藥品灰色利益鏈市場最大的動力。

中小代理商是攪局者?

“現在醫藥企業代理商之間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大的代理商只能靠量博取高額利潤,而中小型的代理商只能靠買斷藥企的獨家藥代理權,靠高回扣上位,是十足的攪局者。”上述吳姓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直言。

記者粗略統計發現,目前我國醫藥流通領域大型的醫藥代理商僅佔25%的市場份額,而排名前100名的代理商的市場份額也僅佔70%,另外30%的市場份額都均在企業和中小型代理商手裏。

該吳姓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正是這30%,是推高藥品價格的真正動力。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些企業直接運作的藥品和中小代理商買斷的獨家藥,基本上是高價的原研藥和獨家藥,定價權多數是自主定價,藥品的價格幾乎都高出仿製藥和同類功效藥價格不止1倍。

記者瞭解到,此類多數爲OTC類藥物。企業和中小型代理商爲了拉動該藥品的銷售量,首先利用藥品自主定價權的優勢,將藥品的價格定得奇高,其主要目的是留出更多的利潤空間,利用高回扣模式,拉動市場。

這些現象記者也在一家外企銷售代表處得到了證實。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企業的醫藥代表告訴記者,我們主推的這款藥的提成遠遠高於其他藥品,一般的藥品回扣在15%左右,而我們的這款藥品回扣價高於20%,有的甚至給醫生的回扣還能達到30%。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這176家上市公司中,毛利率排名前十的公司有舒泰神、冠昊生物、沃森生物、紅日藥業、佐力藥業、上海凱寶、恆瑞醫藥、中恆集團、長春高新、永生投資等公司,這些公司的毛利率都在80%以上。其中舒泰神今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爲1.85億元,而營業成本僅爲896萬元,公司的銷售毛利率爲94%,爲醫藥生物板塊下毛利率最高的公司。

對此,該吳姓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直言,原本規範的市場,在這些由企業直接運作和中小代理商的高額回扣的刺激下,藥品的價格一步步被擡高,最終導致市場混亂。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