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現場紀實:急診室裏“綠衣天使”忙碌的一夜

現場紀實:急診室裏“綠衣天使”忙碌的一夜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1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同爲護士,因爲工作崗位在急診科,她們身着橄欖綠裝,被人稱爲“綠衣天使”。第100個護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濟南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體驗了“綠衣天使”忙碌辛苦的一夜。

現場紀實:急診室裏“綠衣天使”忙碌的一夜

已經是晚上9點,喧鬧了一天的城市漸漸平靜下來,這裏卻依然燈火通明。看到王娟時,身着綠色護士服,頭戴綠色燕尾帽的她正在小聲對一位患者家屬交待取藥程序。綠色的口罩擋住了她的大部分臉龐,但沒有擋住雙眼中流露出的那份認真。

瑣碎是急診室護士工作的最大特點。夜間的急診室是整個醫院最爲繁忙的地方:書寫門診工作日誌,指導家屬掛號、拿藥,配藥、打點滴、換藥、拔針,甚至還要時不時充當指路人和帶路人……王娟和她的同事總是腳步匆匆。

急診科是醫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是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27歲的王娟護理本科畢業後在急診室工作3年,頭銜也由“護士”變成了“護師”。經過3年磨鍊,王娟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起來,由最初參加工作時的“手忙腳亂”,到現在面對各種急症都能“駕輕就熟”從容應對。

急救車的到來預示着一場戰役的開始。晚9點50分,一輛急救車閃亮着藍白兩色警燈驟停在急診科門口,王娟已經和兩名同事推着擔架推車守候在一旁。

“怎麼回事?”急救車後門一打開,面對第一個跳下車來的病人家屬,王娟急促地問。

腦血管病,上午剛出院,吃完晚飯後感覺不好!”家屬回答。

一問一答間,病人已經被轉移到擔架推車上。待病人躺好,王娟和同事推着擔架推車小跑起來,到搶救室十幾米的距離轉瞬即到。病人痛苦地呻吟着,五官幾乎擰在一起。家屬臉上掛滿焦慮,圍在病牀前。在醫生簡短詢問病情的間隙,王娟小跑着推來了監護儀,心率、血氧飽和度、心電圖等圖標依次閃亮。表情痛苦的病人突然微微偏過頭,用微弱的聲音說道:“我想吐。”話音未落,已經大口嘔吐出來。正在病牀中部的王娟一個箭步跨上前去,左臂推開一名家屬,順手從地上抄起垃圾桶接在病人牀邊。

建檔、取藥、配藥、注射,各個環節進行得有條不紊又滴水不漏。當病人病情穩定下來,被轉移到觀察室時,已經過去了半個小時。

“如果你熱愛這個工作的話,你會覺得沒有那麼辛苦。當把一個病人從死亡邊緣拉回來的時候,會有一種成就感,覺得爲社會做了一點貢獻,爲病人解除了痛苦,累一點苦一點都值得。”王娟說。

王娟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受家庭的影響,她從小就嚮往護士這個職業。在她心裏,能夠爲病人解除痛苦的人生是幸福的、有價值的。

晚10點47分,疾馳而來的救護車又一次打斷了短暫的平靜,正在與記者交談的王娟回身拽過一輛擔架推車再次衝向門口。這次送來的是一位心臟驟停的老人。胸外按壓、吸痰、喉鏡下氣管插管、呼吸機機械通氣……一系列快速反應下的專業技術操作令人眼花繚亂。濟南5月初的夜晚只有十幾攝氏度,但王娟兩鬢間很快滲出了汗水。

50分鐘的緊張搶救後,醫生宣告病人搶救無效,於當晚11時38分死亡。工作還在繼續,但王娟與同事們的腳步更輕,聲音也刻意放低。因爲此時在急診科的走廊上,悲慟的家屬正在哭泣……

這個夜班,王娟和同事共接診39名患者,死亡2人。

“急診科護士的工作服是橄欖綠色的,代表的是一條快速的綠色通道。雖然很多時候種種情況讓我們無能爲力,但我們還是要盡最大努力救助每一名患者,挽救每一條生命。”王娟說。(趙大勇趙小羽)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