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保養護理 > 神奇美黑化妝品代替烤箱黑膚

神奇美黑化妝品代替烤箱黑膚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神奇美黑化妝品代替烤箱黑膚
歐洲的愛爾蘭和我國差不多,在二十年前開始經濟騰飛。今天在都柏林,除了我們熟悉的滿街寶馬的景象之外,還有一樣不熟悉的東西――滿城都是一間間的美黑俱樂部。一個奇怪的發明滿足了這個暴發城市人民的曬黑速成要求。這裝置原理聽上去似乎和烤箱差不多:一個大箱子,人進去一躺,片刻便能全身上下黝黑髮亮。這個在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東西,在誕生之初,全然被認爲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魔法。從曬黑到美黑,古銅色的肌膚成爲了一種風尚。這個風尚在全世界的傳播和全球經濟的不同步發展之間似乎有某種聯繫,現在此風開始漸漸吹到上海,然而“烤箱”雖然先進,卻不知能否一時間改變人們的審美趣味? 
  膚色不再代表種族地域

  近百多年裏視覺藝術、電影電視等諸多方面的變革衝擊動搖了人們對膚色的觀念。膚色作爲視覺形象的最外沿,重要性不言而喻。1960年美國的總統大選,候選人肯尼迪雖比尼克松還小上四歲,但他注重視覺形象,熱衷在海灘享受日光浴,皮膚“總是奇蹟般地接受陽光的照射”。不僅如此,他還使用棕色護膚膏,修得一身光亮飽滿的膚色,在電視畫面中佔得先機、極富親和力。對手尼克松的電視顧問羅傑斯不敢懈怠忙給尼克松補妝,力求在電視形象上不輸對手。 

  戰後,廣告和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將這種視覺認識推廣到了更大的層面。廣告結合了影視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在身體上大作文章:海灘、日光浴、揮汗的運動場、大面積裸露的古銅色男體成了性感狂想的濫觴。難怪近十年裏,廣告業不斷拉攏體育明星,看不完的球星和香水、球星和名錶、球星和成衣,“美黑”轉眼就成了一方重要的市場戰略。 

  讓整個民族都瘋狂起來

  德國人恐怕是最熱衷於“美黑”的民族,先不談最早的“美黑”機器就是出自他們手中,但就每年夏天在德國境內大小湖泊開天體營的人數就足夠讓人吃驚,而那些在自家後園裏穿着比基尼、或者直接就赤裸全身的愛曬太陽的德國女人更可見她們把膚色作爲美容的頭等大事。 

  德國人熱衷“美黑”的最大原因在於顏色黝黑的肌膚能顯示一個人的身份與實力。衡量一個德國人是否有錢的辦法之一就是看他(她)是否經常去度假。德國人互相之間不愛打聽,度假之後也不可能滿大街跟人說“我去哪哪度假了!”怎麼能讓周圍的人認識到他去度假了呢?就是在度假期間拼命曬太陽,而且去的地方還是Insel之類陽光充足,費用昂貴的高尚度假地。 
  而當年,最爲出名的度假勝地是紐約的康尼島,每年都引得無數攝影家競相追逐日光浴者。波普畫家和新具象派畫家們也鍾情於此,日光浴者、“美黑”愛好者的形象爬滿了那個年頭的畫布。行爲藝術家們更好,個個身體力行,屢屢拿自己皮膚開涮。他們不再關心長久以來藝術作品中膚色於身份的指代作用,皮膚後面的消費文化和荷爾蒙氣味似乎更合他們脾胃。 

  1970年代,美國著名攝影家Robert Mapplethorpe拍下了大量黑人男體。在他看來,黝黑的膚色更適於光影的表達,在藝術表達上有着更深的潛力可挖。自Mapplethorpe起,黑模特的形象開始登堂入室,攝影師不再忙不迭地給模特兒們漂白,他們逐漸摒棄了原先沙龍趣味對膚色的陋見。到了Davidla Chapelle等新一代的攝影師那裏,老一輩大師如Avedon等人慣用的修膚伎倆也沒了用武之地,膚色有了廣泛的文化含義。 

  今天的“美黑”文化到了一種空前的繁榮,你甚至都不用去蹲箱子烤紫外線,塗上“僞曬”霜就大功告成。只要願意,你就可以嘗試各種“硬漢”形象。 

  “美黑”化妝品

  幾乎所有的大牌化妝品都推出了防曬美黑系列,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對着鏡子爲自己上色,讓肌膚閃耀古銅色光澤。這類防曬產品中的特殊物質能與皮膚角質層中的氨基酸產生氧化反應,產生一種名爲“棕膚聚合物”的物質,從而達到美黑效果。 

  折騰出一個精緻的古銅色妝容的確費時費力,而且美黑粉餅及與之配套的眼部、脣部彩妝在國內也暫時沒有賣。美黑者哩和噴霧是較理想的選擇,使用方便、效果清爽不膩。需要注意的是,把美黑產品塗滿整個面部只會顯得不自然,只需重點照顧太陽穴、前額以及腮邊就可以了。美黑產品的效果不會像日曬出來的膚色那樣長久保持,它會隨表皮新陳代謝而褪色,需要每隔2至4日塗抹一次。 

  推薦產品:Sisley植物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