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自然資源使用要謹慎 生態平衡要注意

自然資源使用要謹慎 生態平衡要注意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1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跨境環保關注協會聯合創始人魏翰揚


當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很多沿海城市選擇向海要地。沙灘、海島、溼地……這些大自然賜予的美景,正在被填海工程飛速改造成工業廠房、輪船碼頭、星級酒店、大型住宅區和飛機跑道……2017年底,中央環保督察組痛批山東、浙江、海南3個沿海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違法違規填海造地問題,對局部海洋生態造成明顯影響或破壞。

自然資源使用要謹慎 生態平衡要注意

“向海要地”很瘋狂

填海造地是指通過人工注入砂石,把原有的海域轉變爲陸地,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些沿海地區通過造陸,來緩解土地不足,增加土地供應,發展經濟。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也都曾靠填海來解決土地矛盾。

在我國沿海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用地更爲緊張,向海洋要地就成了各地不約而同的選擇。跨境環保關注協會魏翰揚告訴記者:“在用地需求猛增、土地價格猛漲的背景下,個別地區受利益驅動,過度開發,盲目填海造地、圍灘造田,儘管增加了土地資源,但卻對海洋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圍海造地早已變了味。”

據國家海洋局統計,近年來我國查處違法填海項目的比例近20%。例如,2011年遼寧省填海造地面積指標僅爲30平方公里左右,而沿海6市規劃的填海造地面積總和竟高達1000平方公里,是控制目標的30多倍。海南省問題尤爲突出。督察組指出,海南省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尤其是沿海市縣“向海要地、向岸要房”等情況嚴重。有些填海項目已造成當地大面積珊瑚礁和白蝶貝受損,並且填海造成水流變化,海岸線遭到侵蝕。

自然資源使用要謹慎 生態平衡要注意 第2張

填海造陸四大危害

大面積填海造陸給海岸帶及其周圍海域帶來了地理地質條件的改變、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動植物的滅絕。魏翰揚指出,填海造陸主要有四大危害。嚴重破壞近海生態。

填海大多在淺海灘塗進行,這些區域是各種水生生物資源生長繁殖的重要場所,如紅樹林、珊瑚礁等。當填海導致淺海灘塗大量減少,海洋生物無法棲息在海岸邊,生態平衡被打破了。

因爲填海造陸,紅樹林已經比上個世紀少了一半。紅樹林生長在潮灘溼地,是以紅樹植物爲主體的林叢,爲衆多水生動物、鳥類提供了棲息和覓食的場所,對抵禦海浪和風暴潮的作用巨大。2004年印度洋海嘯,距離海岸僅幾十米遠的172戶家庭幸運地躲過了海嘯的襲擊,就是因爲這裏的海岸上生長着一片茂密的紅樹林。若紅樹林消失了,人類也難逃厄運。導致漁業資源衰退。近岸海域是很多海洋生物棲息、繁衍的重要場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改變了水文特徵,影響了魚類的洄游規律,破壞了魚羣的棲息環境、產卵場。很多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導致漁業資源急劇衰退。

加劇海洋環境污染。填海造陸大多由海岸向海延伸,或採用海灣截彎取直等方式,造成自然岸線縮減、海灣減少。海灣面積的減少,降低了海水自淨能力,導致局部海域水質惡化。導致港口淤積,不利於泄洪。近海造陸使得海水潮差變小,潮汐的沖刷能力降低,加快了港口道淤積速度。廣東汕頭灣曾因填海致使航道水流減慢並淤積,萬噸輪進出受限,不得不另尋新的深水港。圍海造地還使岸線縮短、灣體縮小,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響泄洪。

自然資源使用要謹慎 生態平衡要注意 第3張

填海大國正在補救

專家表示,爲了避免“今天瘋狂填海,明天高價還債”,填海造地應謹慎科學爲之。他國的經驗、教訓,或許能供我們借鑑。

積極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荷蘭是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其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但現在,荷蘭政府把部分填海形成的土地恢復成原來的溼地,旨在保護急劇減少的動植物,建立起長達250公里的生態系統地帶。

嚴格控制填海規模。在日本,爲了減輕20世紀中葉大肆填海造地發展經濟帶來的後遺症,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日益關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環境省不再輕易批准各地要求填海的報告,填海規模總體上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海洋爲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油氣、礦產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陸地資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爲各國共識。但只有科學認識海洋、合理利用海洋、保護珍愛海洋,才能真正將“藍色資源”永續利用。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