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腳部怎麼護理 這個保養方法你知道嗎

腳部怎麼護理 這個保養方法你知道嗎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6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腳部是身體的重要部分,其實從腳部是能看出健康狀況的,那麼腳部保養有什麼訣竅呢?腳上有很多的穴位,如果我們能經常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按摩好處非常多,不僅能提神醒腦還能延年益壽。來看看腳部如何保養吧。

腳部保養

腳部怎麼護理 這個保養方法你知道嗎

腳上的穴位是身體所有器官中最多的,中醫認爲,腳,行氣血,聯臟腑、通內外,其重要性是十分突出的,又被稱爲“第二大腦”,可見它的地位有多麼重要,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健康情況,那到你可以通過觀察腳的溫度、顏色的變化來了解。

1、腳底顏色

五色辨病是中醫學內容之一,五色爲青赤黃白黑。中醫學認爲,正常腳底顏色略紅,如果紅色十分明顯,可能有熱;如果顏色發青,可能有寒;如果出現異常的黃色,可能有肝膽疾病;如果發白,除可能有寒證外,還可能是營養不良和貧血;如果發紫或發黑,可能血液循環差。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2、溫度

老人腳易涼,多爲腎陽不足或保暖不當,這類人應多吃一些性屬溫熱的食品,如羊肉、大蒜、生薑等,以提高機體耐寒力。若腳心熱,則可能是陰虛內熱,應多吃一些綠豆、冬瓜、瘦肉等甘涼滋潤之品,少吃羊肉、韭菜、辣椒等溫燥之品。

3、趾甲

一般健康人的腳趾甲呈健康的粉紅色,腳指甲上也有月牙哦,約佔趾甲的1/5長度,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腳趾甲變成了蒼白色,沒有一點血色的話,那就要考慮自己是否營養不良或貧血,這時你可要更加註意自己的飲食,保證每天攝取充足的熱量。

如果趾甲上有縱行條紋,表示機體虛弱,抗病能力差,應多參加體育鍛煉,避免久坐久站,強健身體。

老人可通過按摩腳底、用腳趾抓地等來強身健體。取站立或坐姿,雙腳緊貼地面,與肩同寬,腳趾以抓地、放鬆相結合的方式,交替刺激經絡;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然後反覆將腳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時按摩腳趾,可刺激腳部穴位,強身健體。

腳部按摩

腳部怎麼護理 這個保養方法你知道嗎 第2張

腳部按摩可以有很多種的方法,這些方法都很常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利用好這些方法就能幫助我們很好的鍛鍊身體,保健身體健康,所以按摩腳部的手法很重要。

手法一

預備式,即是指腳底按摩前準備的基本手法,具有舒暖,暖身的作用。程序如下:

指顆滑按壓法

握拳固定,凸凹食指,以食指第二關節彎曲成指顆狀,以手腕作爲施壓軸,帶動關節面左右滑動,在腳底反射區做同方向滑動的施壓操作。

爲避免傷害手指,關節一定要好好彎曲,使用關節的頂點部位施力,或以輔助棒代替,可省力,且有效達到深入效果。適用於整個腳底的反射區,或是加強刺激按摩,此爲(按)的手法。同時應避免拇指指顆操作,因爲容易受傷而影響手指功能。

指腹推壓法

以手指腹(主要是拇指指腹)來進行推壓,在腳底反射區做同方向施壓操作。此法適用於較緩和的刺激操作,以及腳底各反射區及內,外側,此爲(摩)的手法。操作此法的按摩者,應避免再推壓時,使用自己的指尖按壓,或過度刺激到末梢神經,而傷害自身的視神經。

指側夾壓法

腳部怎麼護理 這個保養方法你知道嗎 第3張

手指側如夾子般,在腳底特定反射區單一的夾壓點施力。此法可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側位置,夾壓在腳趾及腳底的特定反射區,定點按摩刺激。

手法二

腳底反射區療程後,再以統整式緩和,放鬆因按摩所引起的疼痛感,就是把操作式手法對腳底後的刺激,是以舒緩的手法。操作順序爲:扣打法,牽引法,清潔法。

1、扣打法

腳部肌腱會因按摩疼痛而緊繃,以扣打法就會開始放鬆。握拳後用手的小指側進行,力道平穩適當,籍由振動效果可減輕按摩後的疼痛感,使腳或身體得到舒緩。

2、牽引法

按摩時有人害怕疼痛,因而使血管收縮,關節,肌肉韌帶緊繃,牽引法可將緊繃的部位來開,放鬆肌肉。拇指與食指拉每一腳趾或旋轉,以牽引動作來舒緩腳底肌肉,關節,韌帶的僵硬感,並可提高關節或肌肉的可動性與強化功能,促進血液循環。

3、清潔法

按摩時,被按摩者若腳底塗有潤滑油

按摩完畢後須加以清潔,避免阻塞毛細孔,因此選擇純植物油潤滑油,較能被皮膚吸收,促進舒緩,達到放鬆的功能。按摩前後切忌喝冰冷的水,以免寒氣留在體內,影響氣血的循環。搭配精油芳香療法操作,效果可以倍增。

以上介紹的按摩手法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能正確的使用這些方法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對腳部進行保健,這些方法的使用好處很多,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一些按摩的輔助工具。

按摩的輔助工具

1.按摩錘;2.按摩板;3.牙籤或髮夾;4.煙或艾條;5.電吹風;6.吸塵器。

如果力氣小,可以借用兩根筷子粗的圓柱性物體或者玻璃球等來幫助按摩,效果更明顯!每個地方按摩2分鐘-5分鐘不等!注意,按摩後,要喝適量的水!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