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嬰兒出生及餵養方式影響其免疫系統和發育

嬰兒出生及餵養方式影響其免疫系統和發育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8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習慣性地會認爲胎兒的胃腸道中並沒有細菌,直到他們從母體中分娩出來之後纔會慢慢在胃腸道中積累微生物,比如細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等。但近日一項研究似乎向這種理論發起了挑戰,研究者在早產兒的胎糞(第一糞便)中發現了細菌的蹤跡,當然糞便在通過腸道到最後排出體外的過程會不斷地積累微生物。

嬰兒出生及餵養方式影響其免疫系統和發育

很明顯,新生兒機體中的微生物菌羣多樣性較低,也就是說積累在腸道中的細菌多樣性較低,而當新生兒暴露在不同的環境中時其腸道中微生物菌羣的多樣性就會慢慢增加。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的特殊組成非常重要,因爲其能夠影響新生兒在兒童期以及成年期患特定疾病的風險。

順產vs剖腹產?

分娩的方式對於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羣落有着明顯的影響,在自然分娩期間,同母體陰道的直接接觸以及腸道菌羣會幫助塑造新生兒腸道菌羣的定植;而通過剖腹產出生的新生兒則不會有這種直接接觸所帶來的有益影響。

有研究表明,順產方式的新生兒體內往往存在乳桿菌屬細菌的繁殖,而剖腹產出生的新生兒體內的細菌則主要是來自皮膚和院內多種細菌的混合體,比如不動桿菌屬和葡萄球菌屬細菌等。這些早期的差異往往是持續存在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機體中不同的腸道菌羣會持續到出生後6個月,而順產出生的嬰兒在7歲時機體糞便中的梭狀芽胞桿菌的水平明顯高於剖腹產出生的相同年齡兒童機體中梭狀芽胞桿菌的水平。

但研究者仍然並不清楚不同的出生方式對兒童的健康以及患病風險的作用機制到底是什麼?

發育中的免疫系統

如今研究者們越來越意識到,腸道菌羣在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種可能性的影響就是腸道菌羣會改變嬰兒機體白細胞的發育,而白細胞能夠幫助機體抵禦外來入侵的微生物,從而免於機體患病。研究人員通過對在無菌環境中出生的小鼠進行研究發現,相比擁有正常腸道菌羣的健康小鼠而言,在無菌環境下出生的小鼠機體中白細胞的數量明顯低於前者,而這樣的小鼠也非常易於遭受細菌感染。

相比順產的嬰兒而言,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或許會經常患一些過敏性疾病,比如哮喘或花粉症等。剖腹產出生的兒童通常因急性胃腸炎住院治療的可能性也較高,而且也更易患上一些腹部疾病。有必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剖腹產出生的兒童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有些女性因長時間的工作,發生羊水破裂纔不得不進行剖腹產生產,相比有計劃地進行剖腹產手術生產的兒童而言,在這種情況下剖腹產出生的兒童往往會暴露於不同的微生物環境中。

母乳餵養vs奶瓶餵養?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往往有着和其它新生兒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組,相比人工餵養的嬰兒而言,母乳餵養的嬰兒機體中含有較高比例的有益菌羣,比如雙歧桿菌等,這很有可能是母乳中含有一些益生元,能夠促進諸如雙歧桿菌等有益細菌的生長。更有意思的是,當母乳餵養的嬰兒補充了人工餵養的奶粉後,其腸道中的菌羣狀況就同人工餵養的嬰兒腸道菌羣表現一樣了。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着嬰兒有患病的風險呢?一項來自美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表明,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組富含有一些和“毒力”相關的基因,其就能夠幫助抵禦抗生素和毒性化合物對機體的傷害;而相同的嬰兒機體腸道免疫系統的基因也會發生一些改變,從而促使嬰兒機體能夠更好地抵禦感染。

這或許就表明,母乳餵養能夠促進嬰兒機體免疫系統和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健康交聯。同時母乳餵養還能夠降低個體在新生兒時期患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兒童期患過敏症和多種自身免疫疾病,比如乳糜瀉、1型糖尿病和哮喘症的風險等。

“陰道播種”

“陰道播種”(Vaginalseeding),就是利用紗布拭子來轉移孕產婦陰道分泌物,從而使得孕產婦陰道中的微生物羣落作用於通過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機體中。

假如你的孩子是通過剖腹產出生的,而又不能通過母乳餵養那該怎麼辦?別擔心,並不是所有的嬰兒都會患高風險的自身免疫疾病和過敏疾病,很多環境和遺傳因子都在個體患病風險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陰道播種”(Vaginalseeding)近年來被認爲是一種針對剖腹產出生嬰兒的新方法,其能夠讓新生兒獲得腸道菌羣提供的環境暴露所帶來的保護性效應。

今年早些時候的一項概念驗證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8名嬰兒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對剖腹產出生的嬰兒,將母體陰道分泌物轉移其機體中(通過拭子在新生兒嘴巴、鼻子和麪部劃過)就可以模擬出新生兒通過母體陰道順產的情境。儘管研究者們並不知道是否以這種方式進行的移殖能夠部分或者完全等同於正常狀況下微生物從母體向嬰兒機體中的轉移,同時他們也並不知道是否這些嬰兒後期的健康狀況會受到實際情況的影響。

有些專家醫生就告誡母親不要進行這種“陰道播種”方式,因爲可能會存在一些未被是別的感染或許會從母體轉移到嬰兒機體中,比如母體有可能會將未被診斷出的B組鏈球菌轉移到嬰兒機體中,目前在12%至15%的女性陰道分泌物中都能夠檢出這種類型的細菌。

以更好的方法迎頭趕上

從現在開始,很多人都會非常明智地關注如何促進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機體中微生物組的發育,這一系列措施就包括新生兒出生12個小時候再對其進行首次沐浴,在出生後將新生兒置於母體的皮膚中數小時,或者在允許的情況下讓母親在手術室爲嬰兒哺乳。當然在刺激母乳組成部分上人們也做出了一定努力,比如添加腸道益生菌或者益生元等,這些方式被認爲能夠幫助微生物在人工餵養的嬰兒機體中繁殖,同時增強這些嬰兒機體的免疫反應,從而達到和母乳餵養給新生兒帶來相同的效益。

但目前還缺乏硬性的數據來證實是否這種方法能夠到來真正的效益,尤其是在降低新生兒後期過敏性障礙的風險上。很幸運的是,如今在新西蘭進行的一項大型臨牀研究(益生菌對懷孕期影響的相關研究)或將回答上述問題;研究者對400名孕婦進行研究,孕婦腹中的胎兒均面臨高風險的過敏性疾病,研究者給予孕婦進行益生菌—鼠李糖乳桿菌治療或者安慰劑進行治療,爲期14至16周,直到孕婦順利生產,如果進行母乳餵養的話或許再會進行6個月的治療。

隨後研究者們將會檢查是否所生的嬰兒會患上過敏性疾病,比如溼疹等,研究者表示,相關的研究結果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進行公佈,其或許還能夠幫助修改當前的一些相關的健康政策。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