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中醫藥改革經驗推廣需“量體裁衣”

中醫藥改革經驗推廣需“量體裁衣”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綜合醫院中醫參與治療率將達到75%以上、90%以上參保患者大病不出縣、全市1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建有一個高標準的“國醫堂”……這是自2009年國家開展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工作以來,甘肅、重慶、河北等試驗區取得的建設成果。日前,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各試驗區交上亮眼成績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方面表示,下一階段將抓緊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業內專家建言,推廣中醫藥試驗區經驗莫陷入模板化,需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最關鍵的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政府引導。

中醫藥改革經驗推廣需“量體裁衣”

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項目2009年啓動,先後有上海市浦東新區、北京市東城區、甘肅省、河北省石家莊市及重慶市墊江縣五個試驗區。其宗旨爲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圍繞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重難點問題,在一定區域內開展試點,探索中醫藥工作新模式、新路徑,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機制,爲全面推進中醫藥深化改革提供示範

中國社科院中醫藥國情事業調研組組長陳其廣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早在2008年該調研組就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要建立綜合配套的中醫藥改革試驗區。

而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09年開始設立試驗區,在先後五個試驗區的設置上,從不同層面考慮,從不同的行政區域級別和不同的功能定位等來劃分,設立從省、市到區縣的試驗區,根據地方資源優勢進行中醫藥改革,比如北京東城區試驗區就側重於中醫藥文化推廣,在上海浦東新區就側重於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提升。

北京商報記者獲悉,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工作推進五年來,取得了不錯成效,多項成果惠及於民。諸如在甘肅省,全省綜合醫院中醫參與治療率已達到75%以上,各級綜合醫療機構的中醫就診人數佔總就診人數的比例、中藥收入佔藥品總收入的比例以及中醫藥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均超過1/3。在重慶市墊江縣,全縣90.24%的患者在縣內能夠得到有效治療,中醫藥在公立醫院實行降低門檻費、提高報賬比例等政策,讓利患者達1857萬元,患者人均就醫負擔下降了10.54%。在此次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表示,下一階段要在政策機制方面突破創新,先行先試,抓緊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爲深化中醫藥改革提供借鑑。

對此,陳其廣認爲,在五個試驗區中,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甘肅省的改革試驗,它之所以取得了如此成效關鍵在於政府的積極引導、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這爲改革工作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改革是有風險和成本的,不可能沒有阻力,中醫藥存在的問題很多是跨時期、跨領域的問題,不是靠中醫藥部門單打獨鬥就能解決的,需要多方聯合、協同配合,這也是之所以把中醫藥上升到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舉例,像過度醫療問題在全國是普遍存在的,甘肅省就敢於引入社會監督制度,把醫療機構、醫療服務的幾種類型向患者完全公開,瞭解實際情況。如將每個醫生每個月治療的患者數量,患者平均醫療費用,費用中藥品尤其是自費藥的比重,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比重等情況公佈,讓患者直接感受到醫生的行醫態度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數。“這種社會監督制度一兩個月或許看不出成效,但若是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會對過度醫療行爲有效遏制,而這種制度推行起來必然會有阻力,最直接的影響是醫療機構和醫生的利益,但政府有這個魄力下決定推行這個制度,獎優罰劣,就減小了阻力,自然會出成效。”

陳其廣表示,在借鑑試驗區模式時,需要各地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發揮自身優勢,莫陷入模板化。像北京東城區依託文化資源優勢鼓勵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上海能夠財政支持推進中醫藥進社區,這些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不見得其他地區能夠複製。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