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新研究爲改善大衆睡眠質量帶來新希望

新研究爲改善大衆睡眠質量帶來新希望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峯教授與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找到了抑鬱症與睡眠問題的共病病理機制。這一成果爲改善大衆尤其是抑鬱症患者的睡眠質量帶來了新希望。

新研究爲改善大衆睡眠質量帶來新希望

臨牀上,70%的抑鬱症患者存在睡眠問題,而有睡眠問題的羣體罹患抑鬱症或焦慮症的風險亦顯著高於睡眠正常的羣體。這種緊密的關係早在100多年前就被發現了,但對兩者關係背後的腦機制並不清楚。爲解開這一謎團,中英合作團隊利用當下流行的技術——腦功能影像數據,通過對大量的腦影像數據進行分析,找到了調治睡眠質量與抑鬱症狀之間關係的腦神經環路。

中英合作團隊整合了美國人腦連接組計劃(HCP)及英國生物銀行(UKBiobank)這兩大國際腦影像數據庫,對近萬名被測試者的影像行爲大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睡眠質量較差人羣的外側眶額皮層(負面情緒相關的腦功能區)、楔葉(自我相關的腦功能區)以及背側前額葉皮層(短時記憶相關的腦功能區)等腦區間的信號同步性顯著升高。同時,這些神經環路在具有較高抑鬱症傾向打分的人羣中,也呈顯著升高模式。科學家由此推斷,這些信號的同步性增強,調治着抑鬱與睡眠間的關係,這些腦區間的連接增強,使得特定人羣長期處於某些負面情緒中,進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全球有超過3億抑鬱症患者,近10年來增速達到18%,抑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致殘的首要因素之一。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該項研究之於公共健康的意義顯得尤爲重要。找到抑鬱和睡眠問題相關聯的腦神經環路,意味着未來有可能在臨牀層面,爲針對這兩種心理問題的治療提供新的靶點腦區。而通過對這些腦區進行特定的刺激,或將同時改善抑鬱症狀和睡眠問題,繼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健康標準。睡眠問題不僅是抑鬱症的孿生兄弟,還與各種壓力和疾病相伴相生。國際睡眠疾病分類中包含了90多種睡眠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近2.6萬人的調查發現,27%的人存在睡眠問題,美國的失眠率爲32%至50%,日本20%,我國在30%以上。睡眠障礙已經成爲威脅世界各國公衆健康的一個突出問題。

睡眠不足不僅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還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由於睡眠問題導致工作效率降低,患有失眠症的勞動者平均每年大約浪費掉7.8個勞動日。由於睡眠質量差引發的各種疾病所帶來的社會負擔更是難以統計。睡眠問題是一種現代病,但要用現代醫療技術解決這一問題,還要假以時日。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