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吳以嶺委員建議: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應突出預防

吳以嶺委員建議: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應突出預防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7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2013年發佈:我國心血管病患者2.9億人,每年死亡人數近300萬,平均10秒死亡1人,今後20年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生數上升幅度將超過50%,至2030年我國心血管病患者將增長2130萬,心血管病死亡人數將增加770萬!

吳以嶺委員建議: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應突出預防

世衛組織統計表明,慢性病發病率與當地防治體系的完善程度有着密切關係,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心腦血管病等慢性重大疾病發病率已呈現下降趨勢,而我國由於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對慢性重大疾病的防治體系不夠完善,導致國內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近10年來發病率及死亡率仍呈直線上升趨勢。若不加以控制,將成爲我國社會和家庭的重大負擔,嚴重影響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

這些重大疾病病程時間長,早期預防成本低效果好,晚期危害大診治費用大,社會家庭成本高,因此吳以嶺委員建議必須改變目前重治療輕預防的傾向,完善慢性重大疾病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健康社會發展。

第一:倡導科學健康生活方式,對高風險人羣儘早採取防治措施。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同時根據國家全民健身運動計劃綱要,開展全民體育健身活動。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高風險人羣,“超前干預”,即通過調整生活習慣與緩解工作壓力等減少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從而減少動脈硬化的高危因素,從源頭上降低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發病率。

第二: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醫藥在我國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長期的臨牀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且療效確切。

以國家“973計劃”項目“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基礎研究”爲例,該項目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併發症的共性病變“血管病變”爲研究方向,探索中醫藥對“血管病變”防治的科學價值,通過3469例血管病變患者臨牀觀察,解釋了精神刺激、過度疲勞、勞逸失度在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應用分子生物學及代謝組學等技術手段闡明其機制。同時,研究亦證實絡病理論代表中藥通心絡膠囊可以降脂、抗凝,保護血管內皮功能,抑制穩定易損斑塊,從而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該藥研究論文在《美國生理學雜誌·心臟與循環生理》刊發,其配發的編輯部評論文章——“傳統中醫藥向現代醫學的挑戰”指出:“本研究爲未來可能發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點燃了希望之燈”。

第三:把重大疾病預防與大健康產業結合發展

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疾病預防與大健康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醫藥養生的有機結合,既促進了醫療衛生體系向預防爲主的轉變,又發揮了預防醫療與健康產業同步發展的優勢,爲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