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原發性椎管內腫瘤臨牀治療指南

原發性椎管內腫瘤臨牀治療指南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8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神外專家王勁,美國華盛頓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清華大學臨牀神經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原發性椎管內腫瘤臨牀治療指南

原發性椎管內腫瘤約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4%,發生率0.74/10萬人年,10年生存率64%。髓外腫瘤多爲良性的脊膜瘤,佔椎管腫瘤的70%~80%。星形細胞瘤(兒童常見)和室管膜瘤(成人常見)是最常見的髓內腫瘤。鑑於顱內腫瘤和椎管腫瘤有生物學相似性,椎管內各類腫瘤的亞型特點,可參照相應的指南。

患有神經纖維瘤病Ⅰ型、Ⅱ型及VHL(VonHippel-Lindau)病的病人,易患星形細胞瘤、神經鞘瘤、室管膜瘤及髓內血管母細胞瘤。70%的原發性椎管腫瘤,表現爲低級別、緩慢生長,因此患者常忍受疼痛數月纔來就診。夜間疼痛加劇是髓內腫瘤的特點。約半數患者表現爲進行性運動無力。患者可出現感覺減退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排便障礙)。

治療方案

1.隨訪觀察

無症狀性原發性椎管腫瘤,特別是脊膜瘤Ⅰ級和周圍神經鞘瘤,呈現慢性進程,因而可隨訪觀察,不予立即治療。

2.手術治療

手術主要針對腫瘤引起相關症狀的患者。影像邊界清楚的腫瘤,如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Ⅰ級、血管母細胞瘤、神經鞘瘤、脊膜瘤Ⅰ級,最大程度地全切除,爭取治癒是治療目標。腫瘤完整切除,效果滿意,局部控制率高達90%。

星形細胞瘤Ⅱ級及Ⅱ級以上,由於腫瘤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很難全切除。對202例髓內腫瘤研究發現,80%的Ⅰ級星形細胞瘤實現全切,而Ⅱ級星形細胞瘤全切除率僅有12%。Benes等對有關脊髓星形細胞瘤的38項研究進行系統回顧,結論是:任何時候都要儘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安全切除病變,這關乎患者的生存質量。

3.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不是首選治療方式。這是因爲沒有手術、病理不明,放療耐受度不清、治療效果有限。鑑於腫瘤全切後仍有較低的局部複發率,因而腫瘤大部分切除後,不建議行放射治療。

一項1700例的原發脊髓膠質瘤回顧性分析發現,放射治療使總體生存率下降。這項研究存在偏倚,因爲接受過放療的病人,有許多不利因素。活檢或部分切除後,行輔助放療存在爭議。唯一例外的是黏液乳頭狀室管膜瘤,該腫瘤術後行放療後大大降低了腫瘤的進程。另外,高劑量外照射放療,在控制腫瘤進展、復發方面,可供選擇。在病人中使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安全有效。

4.系統治療

針對原發性椎管內腫瘤,化療藥物有效的證據非常之少,故這裏不再特別推薦。專家認爲,手術和放療失敗後,化療可供選擇。但化療如何實施,專家沒有一致意見。最好在臨牀試驗後,再給予化療。

低級別無症狀患者,可以觀察或切除。有症狀的患者,應進行不同形式的手術治療。手術計劃與結果,與切除界面是否清晰有關。如可能,應嘗試最大限度、安全切除。活檢或部分切除後症狀仍在的患者,無症狀髓內低級別膠質瘤患者,可行輔助放射治療。黏液乳頭狀室管膜瘤部分切除後,也可行輔助性放射治療。患者的處理,要根據病理結果(如低級別浸潤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間變性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顱內或椎管內室管膜瘤)。診斷爲血管母細胞瘤的患者,應篩檢VHL病。

所有原發性椎管內腫瘤患者都需進行MRI影像隨訪。腫瘤進展、復發,再次切除是首選。如手術不可行,高劑量外照射放療和立體定向放療,可供選擇。手術禁忌、放療禁忌的患者,可選擇化療。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