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兒童十大症狀 家長警惕孩子腦腫瘤

兒童十大症狀 家長警惕孩子腦腫瘤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玉琪,副院張,清華大學(第二附屬)玉泉醫院神經外科。

兒童十大症狀 家長警惕孩子腦腫瘤

隨着我們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兒童腦腫瘤被檢出率越來越高。但是,往往到醫院後被檢查出顱內腫瘤的兒童,症狀都已經比較嚴重了。腫瘤長在顱內,看不見摸不着,作爲孩子的家長,怎麼才能知道孩子大腦裏出現了腫瘤?特別是一些低齡幼兒,還沒辦法和家長進行語言交流,孩子的哪些動作和身體狀況能反映出可能有顱內腫瘤,從而提醒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腦腫瘤帶給孩子的常見異常表現吧。

一、嘔吐:

這是兒童顱內腫瘤最常見的表現,早期時易在清晨發生,隨着病情的進展則出現在一天的任何時間,並呈現出間歇性和反覆性的特點。對於孩子,常出現從口、鼻腔呈噴射樣嘔吐,並伴有頭痛。我們都知道這是顱壓增高的表現,但在臨牀上常碰到約10%的腦腫瘤患兒,僅有反覆的嘔吐,沒有頭痛的現象;這往往是因爲第四腦室底部的嘔吐中樞神經受到腫物壓迫和刺激引起的嘔吐。所以,當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反覆嘔吐時,特別是伴隨有頭疼或者頭暈,家長注意帶孩子進行頭部的影像學檢查。

二、頭痛:

成人的頭痛十分常見,大多數爲血管神經性頭痛或者是神經官能症。但對於兒童,頭痛中的器質性病變明顯高於成年人,頭痛嚴重時還伴有嘔吐。嬰兒或低齡幼兒無法向家長表達頭痛的感覺,常常表現爲煩躁不安、拍打頭部、抓自己的頭髮、不停哭鬧。家長應注意嬰兒階段持續的煩躁不安,可能預示着孩子有頭痛感,只是孩子還不會和你交流。

三、視力減退和視野缺損:

視力減退在兒童腦瘤裏非常常見,表現爲看東西模糊不清,孩子在學校看不清黑板上的字體時,容易被家長髮現。低齡幼兒在玩耍時,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抓取一些指定的玩具以識別嬰兒是否有視力減退的表現。視野缺損,是指在頭和眼睛不動的情況下,看到的空間範圍,有水平視野和垂直視野,一些兒童腦腫瘤會引起視野的向心性縮小。

檢查時,常見兒童視乳頭水腫常伴有出血,在較短時間內能發展成爲繼發性的視神經萎縮,視力受到嚴重損害。這項檢查因爲兒童常不能配合檢查,有時需要請眼科醫生散瞳後,在檢查鏡下檢查。在判定孩子是近視眼之前,家長一定要在神經外科醫生的幫助下,做一下腦腫瘤的排除檢查。

四、頭顱增大:

成人的骨縫已經骨性癒合,顱壓增高很少有顱縫裂開,而小兒的顱骨多爲纖維性癒合,顱內壓增加會使顱縫裂開從而使頭顱增大。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出生後定期檢查嬰兒的頭圍,對照標準量表,看看是否孩子有超出正常值的情況發生。

五、複視:

複視,即看物體時形成兩個重疊影像。這是由於腦腫瘤引起顱壓增高後,使得眼睛雙側展神經受到不同程度擠壓和麻痹引起的。常常爲內斜位(常說的“對眼”)和複視的表現。

六、頸部抵抗和強迫頭位:

頸部抵抗,簡單理解爲頸部強直。兒童顱內腫瘤好發於後顱窩,可直接或間接刺激到頸神經根造成頸部抵抗。有時候,腦腫瘤患兒強迫使頭頸部固定在一個位置,常爲側俯臥位置,這是身體機能的一種自發代償機制,能使腦脊液循環保持通暢;如果換爲另一側體臥位,腫瘤會向健康組織施加壓力,使腦脊液循環梗阻。對於這類患兒,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否則隨時有腦疝的危險。

七、癲癇發作:

沒有任何誘因的情況下發生的癲癇,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不論是癲癇大發作還是某肢體的抽動,還是侷限性面部的抽動。此類癲癇不等同於常見的高燒發熱時引起的“熱驚厥”,熱驚厥不是癲癇。因爲小兒腦膜瘤比成人少見,由於腦瘤而發生癲癇概率僅10%,但不能因此忽略癲癇症狀,至少要做CT及腦電圖來排除顱內腫瘤。

八、意識改變:

當腫瘤引起的顱內壓增高時,兒童往往表現出煩躁、容易激怒、無原因的哭鬧;有的兒童則表現爲嗜睡,甚至淡漠。因爲小兒對顱壓增高的代償能力強,症狀會隱匿在意識改變的表現之下,如果出現精神很差、脈博減慢和血壓升高,表示已經進入昏迷前期,一定要馬上治療,進行緊急降顱壓的處理,否則會引起病情突然惡化。

九、走路不穩

走路步態不穩、忽左忽右的剪刀樣步態,動作不靈活協調性差,同側肢體運動不協調,雙手向前平伸站立時無法穩定站立並向一側傾倒的現象出現時,家長也需小心腦腫瘤的可能,此時如果顱壓增高,往往預示着小腦或腦幹可能有腫瘤。

十、多飲多尿

鞍上型生殖細胞瘤幾乎百分百爲首發症狀,顱咽管瘤在晚期會以較低發生率出現,對於兒童不要一概以原發性尿崩作爲診斷,一定要做影像學檢查排除顱內腫瘤的可能性。

十一、生長髮育異常

這是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表現,腫瘤影響到腦垂體和丘腦下部的時候,在兒童的生長髮育旺盛階段會有明顯表現。發育遲緩、個子矮小、性徵不發育、性早熟、巨人症都是發育異常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一小部分慢性腫瘤,可使得兒童出現肥胖和發育遲緩,雖然是少數,但也需要引起注意。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