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朱同玉: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朱同玉: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5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名家介紹

朱同玉: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朱同玉,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上海市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主要從事泌尿外科和腎臟移植的臨牀和基礎研究工作,擅長泌尿外科手術和腎臟移植,在泌尿生殖系腫瘤、腎移植缺血再灌注損傷、腎臟器官保存、免疫耐受誘導和新型免疫抑制劑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

門診時間:週一、四上午

名家語錄

“捐獻器官,能讓生命離開得更有意義!”

在朱同玉隨身帶着的證件裏,有一張特製的“器官捐獻自願者隨身攜帶卡”。這張卡如銀行卡大小,正面印着“愛心捐獻、傳遞生命”的字樣和代表器官捐贈的愛心圖案,背面寫着“當我離去時,願將愛留在人間”。

“今年3月8日,是第七個世界腎臟日。我們呼籲‘捐獻腎臟,延續生命’,希望全社會了解和支持器官捐獻,讓更多腎功能衰竭患者有機會接受移植。”朱同玉凝重地說。

操刀年齡最小的腎移植手術

身材高大、慈眉善目的朱同玉,似乎格外讓病人放心,他對病人的好,也是出了名的。他常說,腎移植病人很特殊,高額的手術費用、瞬息萬變的病情、長期的用藥維持,讓患者和家屬身負重壓;作爲一名醫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顆同情心,通過陪伴,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每次遇到高危患者,或者患者病情惡化時,朱同玉都會徹夜陪伴在他們身邊。有一次,38名病人聯名寫了一封表揚信,讚揚他“醫者仁心”。

這種“醫者仁心”,來源於朱同玉多年來在整個“尖子團隊”中的薰陶和培養。中山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腎移植的單位之一,在老一輩移植專家熊汝成教授等人的帶領和繼承者的發揚下,不斷攻堅克難,拿下了多個第一:國內長期存活第一例同種異體腎移植、國內首例兒童腎移植、亞洲首例心肝腎聯合移植……

2009年10月,一例罕見疾病的5歲患兒,在這裏施行了國內首例兒童原位腎移植手術,創造了上海市年齡最小的腎移植記錄。朱同玉就是這例手術的主刀大夫。提到那名小患者暘暘,他眉頭一緊,“他患有極罕見的Denys—Drash綜合徵,全世界只有20多例,我國僅此一例。因爲慢性腎功能不全,唯一的生路就是腎移植。”

檢查發現,暘暘和媽媽配型成功,可以把媽媽的一個腎換給他。可是,兒童腹腔小,把一個成年人的腎臟裝進去難度很大,加上孩子體質差又有中度貧血,成功救治的機率很低。手術前,孩子的爸爸表示,即使術後沒能救活,也算是爲中國醫學發展做出了貢獻。而早熟的暘暘則告訴別人:“媽媽要送給我一個好東西,是寶貴的腎臟。”

家屬的配合支持、孩子對生命的渴望,給了朱同玉莫大的鼓勵。他和同事們多次商討手術方案、制定詳細策略。術後,他長時間守在暘暘身邊,一步不離,一次次化險爲夷,終於把這個可愛的小生命從死神面前搶了回來。

做導演,拍片倡導親體移植

有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約150萬尿毒症病人,但每年能做的腎移植手術僅不到1萬例,也就是在100多個等待移植的病人中,只有一個幸運兒。導致這一巨大落差的根源,就在於腎源短缺、無腎可換。

因此,大力普及科學器官捐獻的相關知識、解除老百姓對“捐腎”和移植手術的誤區等,是朱同玉和同事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朱同玉告訴記者,在中國,不少人“堅信”捐腎會影響身體,導致體力、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影響生命。事實上,人的腎臟具有強大儲備能力,只要1/4—1/2腎單位能正常工作,就可以維持生理需要。如果腎功能正常,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可能潛在威脅腎臟的全身性疾病,30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捐出一個腎臟,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而且隨着技術進步,現在醫生只要在腹部開幾個小孔,用腹腔鏡技術就能快速取出腎臟,創傷很小,不會留下大“刀疤”。

因此,朱同玉一直積極尋求機會,宣傳親體移植,也就是給需要的親屬捐一個腎臟。在美國,每年大約完成五六千例的親體腎移植手術,但在中國,真正能把腎臟捐獻給親人的不到1/10。

2004年,一位名叫田世國的普通百姓,因爲捐了一個腎給重病的母親,被選入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這是我做過的唯一一例子女給父母捐腎的,而且當時是他們幾兄妹爭着要捐,令人欽佩。”朱同玉讚許地表示。受這件事啓發,朱同玉決定投拍一部科普紀錄片,自己任編劇和導演,專門宣傳親體腎臟移植。他找到曾爲女兒捐腎的香港政壇知名女性範徐麗泰,因接受表弟捐獻的腎臟而重出江湖的NBA球星莫寧,和田世國一同擔任主角,希望藉助明星的示範作用,打破人們對“捐腎損害健康”的認識。

朱國玉誠懇地說:“迄今爲止,我們醫院還沒有發生過一例供體因爲捐獻而發生健康問題的。奉獻一顆愛心,可以挽救親人的生命,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

捐獻器官讓生命延續

雖然國家允許、鼓勵器官捐贈,但朱同玉反覆強調,捐獻器官,必須科學操作,嚴格遵守相關條例法規,充分尊重捐獻者的意願,保證捐獻者的安全,珍惜每一個捐獻器官。

除了親屬之間的活體捐獻,去世後自願捐獻器官,也是我國目前主要的移植來源。朱同玉收藏的厚厚一疊患者來信中,有一部分就是人們志願在死後,無償捐獻器官。其中,一位瀋陽的腦腫瘤患者來信說,希望趁着自己的雙腎還健康時,捐出腎臟;隨信還附上了自己的配型化驗單、電話號碼……讓在場的醫護人員爲之動容。

但是,目前自願捐獻的人數量非常有限,難度很大。很多人覺得捐獻器官是對逝者的不尊重,情感上難以接受。對此,朱同玉強調,要發展器官捐獻,首先應完善捐獻體系,制定法律法規,比如推行和普及“腦死亡”的遺體器官捐獻標準、加大關於正規器官捐獻途徑的宣傳等。從2010年開始,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總會共同啓動了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不到2年,近200名尿毒症患者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得到捐贈、獲得新生。

通過醫生、政府、媒體的共同努力,相信終有一天,老百姓的觀念會發生改變,更多的人會意識到“捐獻是一件好事,能讓生命離開得更有意義”——這是朱同玉的願景,也是他不變的努力方向。(徐李燕)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