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周圍血管病的症狀是什麼

周圍血管病的症狀是什麼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7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信一提到周圍血管病,就有好多人抓腦袋,它主要是身體的外側血管發生的疾病。而它又有哪些症狀呢?下面就來關注一下週圍血管病的症狀:

周圍血管病的症狀是什麼

1、疼痛

疼痛主要是由於動脈供血不足和靜脈高壓、瘀血引起。其類型有間歇性跛行和靜息痛。

⑴間歇跛行:又稱運動性疼痛,整個下肢均可發生,但多發生於小腿腓腸肌部位(即小腿後部),特點是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患肢出現怠倦、壓迫感、麻木感,鈍痛或痙攣性劇痛等,休息一段時間後緩解,但再次行走同樣的距離,可產生同樣的症狀。這是肢體慢性缺血的典型症狀,多在病變早期出現。一般地,持續行走的距離越短,病情越嚴重。另外,靜脈性疾病和有些非動脈閉塞病變,如髂-股靜脈閉塞、髖或膝關節炎等,也可發生間歇性跛行。因此,對有間歇性跛行者,必須檢查有無動脈供血不足和靜脈性疾病的其他徵象。

⑵靜息痛:嚴重的動脈和靜脈病變,多能引起肢體持續性疼痛,而以動脈閉塞所釀成者更爲劇烈。動脈性靜息性疼痛主要是由於缺血性神經炎引起。靜息痛可突然發生,如急性動脈閉塞,也可逐步發展而來,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等。供血不足引起的疼痛,擡高患肢後症狀可加劇,夜間疼痛顯著加重,因此不少病情嚴重者,終夜端坐抱膝,呻吟不止,不以平臥入睡。當患肢發生潰爛或壞死後,疼痛的程度更加劇烈。靜脈性靜息痛一般爲沉重、酸脹和脹痛感。深靜脈血液倒流和迴流障礙性病變時,一般在站立時間較長後,均可發生疼痛,平臥並擡高患肢後,即可減輕或消失。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時,除患肢腫脹、脹痛外,在病變部位尚有壓痛存在,如腓腸肌部位(即小腿後部)和股總靜脈(大腿內側)等處。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繼發小腿下段交通靜脈功能不全時,小腿遠端常常有皮膚營養障礙性變化,如皮膚纖薄、脫屑、趾甲變性、毛髮稀少、色素沉着、溼疹等。嚴重者足靴區可發生潰瘍,常經久不愈,尤其有感染者,可發生持續性疼痛,但擡高患肢後,疼痛可減輕。

2、皮膚溫度

肢體皮膚表面的溫度隨供血情況而變化。急性或慢性動脈主幹閉塞時,閉塞遠側皮溫降低的範圍,隨閉塞平面的高低而不同。急性動脈栓塞時,皮膚溫度降低的平面要比栓塞平面低一掌寬至一個關節,而皮色改變、感覺和運動障礙的平面常較栓塞平面低一至兩個關節平面。慢性股淺動脈閉塞的患者,由於股深動脈代償性擴張,膝關節側支動脈形成良好者,其膝部皮膚溫度可明顯升高,出現"暖膝徵"。末梢動脈強烈痙攣,如雷諾綜合症者,也會在發作時使指趾端發涼,但在痙攣緩解後,皮膚溫度又會復升。末梢動脈暫時性過度擴張,如紅斑性肢痛症,則使患足潮熱、灼痛。肢體有動脈瘻存在時,由於患處血流量增加,除可發生肢體增長、增粗,毛髮增多外,皮溫也隨動脈血液分流量的多少,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血液分流量較大,則動靜脈瘻口的遠側肢體皮溫可降低。檢測患肢皮溫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中指第二節背面,從肢體末端逐步移向近側,檢查皮溫有無明顯改變,改變的部位爲變溫帶,提示其遠側肢體供血不足。另可用半導體皮溫計和深組織溫度計檢查,可獲取更精確的數據。

3、患肢形態

患肢的形態主要爲腫脹,其次包括萎縮、增長、增粗和侷限性隆起等。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者多發生患肢腫脹,主要由深靜脈系統淤血、高壓所致。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按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可分爲血液倒流和血液迴流障礙兩大類。血液倒流者包括下肢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多繼發淺靜脈和交通靜脈功能不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完全再通型、先天性下肢深靜脈無瓣症等。血液迴流障礙型包括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後完全閉塞和部分再通型、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徵、髂靜脈受壓和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徵。這兩類疾病雖然病理變化不同,務流動力學改變各異,但臨牀表現基本相同,包括患肢腫脹、脹痛、酸脹、淺靜脈曲張、足靴區皮膚營養障礙性病變等。腫脹在較長時間站立後發生或加重,平臥或經過一夜睡眠後消退。高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如髂靜脈或髂-股靜脈閉塞者,還於大腿上段或下腹部靜脈曲張。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徵者,除患肢腫脹外,還有皮膚血管痣、肢體增長和淺靜脈曲張等表現。髂靜脈和下腔靜脈阻塞時,多在胸腹壁可見曲張的淺靜脈。動靜脈瘻也可使肢體腫脹,但程度較輕。患肢靜脈腫脹需與淋巴水腫和心臟病、腎病引起的下肢腫脹相鑑別。靜脈性腫脹一般不延及足部,而淋巴水腫和心臟病引起的下肢腫脹,則包括足部在內。淋巴水腫者皮膚呈典型的象皮腫。心臟病、腎臟病引起的下肢腫脹均累及雙下肢,範圍廣泛,多伴有原發病因的其他症狀。肢體增長均發生於先天性周圍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動靜瘻和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徵等,除肢體增長外,還有一些其他相應的症狀,如多在幼年或少年發病,動靜瘻患者還可在病變部位捫及震顫和聽到雜音。周圍血管病所致的局部隆起,包括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動脈瘤、囊性淺靜脈擴張、靜脈瘤和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等。下肢皮膚色澤的改變主要由動脈供血不足、舒縮失常,以及靜脈系統淤血、高壓所致。正常皮膚的色澤爲淡紅色,病態的皮色有發紅、發紺、蒼白三種。紅斑性肢痛發作時,皮膚呈典型的潮紅色。雷諾綜合症和指(趾)發紺病時,雙側肢體的對稱部位呈持續和均勻的發紺,並伴皮膚溫度降低。動脈痙攣或閉塞使肢體供血不足時,患肢皮膚呈蒼白色。下肢深靜脈高壓繼發小腿交通靜脈功能不全或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時,多發生足靴區色素沉着,一般認爲,色素沉着的範圍和程度,隨病情的進展而加重。

4、結構異常

結構異常主要包括皮膚及其附件營養障礙、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淺靜脈曲張等。患肢慢性缺血時,指(趾)甲生長緩慢、增厚,並有平行嵴形成,在病情改善後,這些病變可隨之消失。動脈痙攣性病變,如雷諾綜合症和戰壕足綜合徵等,最常見的改變爲鄰近甲皺襞的指(趾)甲變薄,並潛入表皮,表皮則顯著變寬,形成翼狀胬肉。指(趾)背的毛髮可停止生長或脫落,在循環改善後可再生。肢體的主要動脈搏動的改變,是診斷周圍血管病的重要體徵。四肢可捫及動脈有肱、橈、尺、股總、膕、足背和脛後動脈,這些搏動的改變可分爲正常、減弱、消失和增強等。局部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是近側主幹動脈閉塞性病變的主要特徵。在不同部位捫及局部動脈搏動的改變,可以相當正確的估計病變的範圍和平面。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可因動脈閉塞或強烈痙攣所引起。另外,其他病變,如主動脈縮窄、主動脈瘤、心臟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甲亢等,也可導致周圍動脈搏動的變化。正常的動脈血流不會發生雜音,若主幹動脈狹窄、動靜脈瘻和動脈瘤等時,均可聽到雜音。動脈管腔狹窄時,雜音自病變片向遠側傳導。動靜脈瘻時,雜音侷限於病變部位。動脈瘤者局部還有搏動和膨脹性腫塊。

5、潰瘍和壞死

急、慢性動脈供血不足和靜脈淤血、高壓,多可釀成潰瘍和壞死。肢體主幹動脈閉塞性疾病所引起的潰瘍,多起於足趾或手指,伴有持續和劇烈的靜息痛。若病情繼續惡化,即發生壞死,並向近側進行性擴展。下肢靜脈淤血、高壓是足靴區潰瘍的主要原因,多發生於內踝部,足靴區往往同時有其他皮膚營養障礙性病變,如瘙癢、溼疹、皮炎和色素沉着等。另外非血管疾病,如脊髓損傷、脊髓結核、脊髓空洞症和糖尿病等,也可導致趾潰爛。這些潰瘍多與神經病變有關,局部常有感覺減退,潰瘍多位於受壓點和胼胝處。

6、腫塊

腫塊主要包括搏動性和非搏動性腫塊。搏動性腫塊通常爲動脈瘤和假性動脈瘤的主要表現,壓迫腫塊的近端,腫塊可變小,搏動明顯減弱甚至消失,腫塊活動度較差,在搏動性腫塊上聽診可聞及血流雜音。非搏動性腫塊最常見於血管瘤,這種腫塊往往觸之質軟,體位試驗陽性,邊界不甚清楚,經腫塊穿刺可抽出血液。頸動脈分叉部們生長緩慢的腫塊,可左右移動,但上下不能移動,壓迫頸總動脈腫塊縮小不明顯者,應考慮頸動脈體瘤的可能。

7、腦血管病變

腦血管病變是指腦缺血和卒中,主要與顱外頸動脈病變有關,如頸動脈狹窄、閉塞、頸動脈斑塊脫落和頸動脈瘤等。單側大腦半球症狀的短暫腦缺血發作,主要爲頸動脈硬化斑塊表面栓子脫落所致。其發病迅速,一般症狀持續2-5分鐘,主要症狀有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視覺障礙等。完全性腦卒中主要爲腦血管發生栓塞、血栓形成或頸動脈閉塞所致的血流銳減,而側支循環代償不良所致。

周圍血管病的症狀是什麼,上述爲大家分享的就是周圍血管病患者比較常見的一些疾病症狀,相信大家一定對這種疾病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了吧?在瞭解了這種疾病的一些症狀以後,大家應該重視這種疾病的治療,從而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