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夢美生命:美國試管嬰兒促排,達到什麼指標時取卵?

夢美生命:美國試管嬰兒促排,達到什麼指標時取卵?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美國試管嬰兒以較高的成功率享譽全球,這主要得益於美國擁有先進的試管技術,高端的醫療設備及資歷深厚且臨牀經驗豐富的專家。所以基於諸多優勢的保障及有利條件的支持,使得美國夢美生命生殖醫療集團已經成功幫助數以萬計的難孕育家庭獲得健康的孩子。不僅如此,在整個試管診療週期中,夢美生命試管專家還會對每個環節嚴格把控,在確保女性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提高試管成功率,給予客人高質量的週期。

夢美生命:美國試管嬰兒促排,達到什麼指標時取卵?

進入試管診療週期後,專家會先對女性進行促排,爲試管提供充足的生命之源——卵子。即專家使用藥物將那些原本已閉鎖的或沒有得到營養而即將凋亡的卵泡繼續生長、發育成熟,便於獲得多顆優質的卵子,從而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爲了確保女性朋友的安全,並且還能提高獲卵率,所以會科學嚴謹且合理使用藥物對其進行促排,加上全程跟蹤和監測,使之到達理想的效果。主要分三步進行:

一步:制定專屬促排方案

由於每位客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所以制定專屬促排方案是提高獲卵率的關鍵,同時也是保持女性身體健康的根本。故而,專家在開始促排之前,會根據女性的年齡、卵巢功能、基礎卵泡數量及對藥物反應程度等制定合適的促排方案,譬如:大促或拮抗劑方案,或是對於卵巢功能較差、基礎卵泡較少的大齡女性,夢美生命首席試管嬰兒專家約翰醫生使用的是爲其專門研製改良的大促+微刺激,即克羅米芬方案,由此幫助提高女性產生健康卵子的能力,讓多顆卵泡同時生長髮育的更好。

夢美生命:美國試管嬰兒促排,達到什麼指標時取卵? 第2張

注:夢美生命生殖專家爲之制定的每種方案均會從藥物的選擇、劑量及時長等方面去制定,而這對於促排的效果和女性的身體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實時監測和跟蹤卵泡的發育情況這一點對於提高卵率及女性的健康也非常重要,基於此專家會多次通過陰超和驗血查看女性的激素水平,實時監測和跟蹤,以便了解卵泡發育情況,確定女性對促排藥物的反應,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確保藥物劑量的準確,讓所有卵泡發育成熟的同時,也保障女性的安全。

夢美生命:美國試管嬰兒促排,達到什麼指標時取卵? 第3張

三步:恰當時機取卵

美國試管嬰兒促排後,在合適的時間取卵是獲得成熟優質卵子的關鍵,因爲過早或過晚均可能會因卵泡發育不成熟導致取不到卵子,或是出現卵泡過於成熟而出現卵子老化、亦或跑卵,影響獲卵率及卵子的質量。所以只有恰當的時機進行取卵,如此才確保獲取多顆優質健康的卵子。

那麼,具體卵泡生長髮育到多大時爲合適恰當的取卵時機?這需要卵泡達到什麼樣一個標準,方可爲好孕奠定良好基礎呢?

對此,夢美生命專家表示,通常是在1~2個卵泡直徑≧18mm,或2~3個直徑≧17mm時注射破卵針(HCG或Lupron),於35小時後取卵。即採用全麻的方式,在B超的引導下,進行安全無痛取卵,整個過程僅需15分鐘,且女性不會感高任何的不適與疼痛,非常安全。

提示:優質的卵子孕育健康寶寶的基礎,即便是自然受孕也離不開優質的卵子,而卵子是由卵泡分裂而成,所以獲得優質卵子的前提,是要有成熟的卵泡(注:卵泡發育成熟,功能纔會健全,排出去的卵子纔會成熟健康。如果卵泡發育不成熟,不能正常排卵或者排出的卵子質量差,那麼就會影響卵子的質量,繼而影響正常的生育能力)。

而在試管助孕中,亦是如此,只有卵泡發育足夠成熟,才能保高質量的獲卵率。正常情況下,成熟卵泡腔很大,卵丘明顯。卵泡內膜細胞呈現多邊形,其緊靠於卵泡顆粒層,與顆粒層細胞之間有一層基膜相隔。並且內膜細胞胞質清亮、胞核圓形,細胞間存在許多毛細血管,而位於外層的外膜細胞爲梭形,與周圍結締組織分界不明顯。

夢美生命:美國試管嬰兒促排,達到什麼指標時取卵? 第4張

夢美生命專家表示,只有卵泡發育至成熟狀態並將其取出,才能爲受精及囊胚培育等後續環節奠定有利基礎。若是在卵泡發育未成熟時強制將卵子取出,這不僅會給女性帶來疼痛感,同時卵子的成熟度也不佳。如此其各項功能尚未健全,不僅受精率低,即便精結合,也易因胚胎不健康而導致胎停、流產。

通常,對於試管助孕的客人,夢美生命專家還建議客人:a)健康飲食,戒菸戒酒、營養均衡。多食高蛋白和抗氧化的食物,包括雞蛋、牛奶、藍莓、草莓,以及豆類食物、海產品等,提高卵子的質量。b)作息規律: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c)調整情緒:據研究,過度緊張,長期焦慮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影響卵巢排卵能力。因此,適量的減壓、舒緩緊張情緒可有效提高好孕率。d)堅持鍛鍊身體: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提高身體素質,確保卵子的質量。如慢跑、游泳、瑜伽等。此外,女性還可以服用輔酶Q10改善卵巢功能,提高卵子質量,爲試管加分。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