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大辭典 > 母嬰保健 > 孕早期安胎食譜

孕早期安胎食譜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懷孕早期指的是孕1-3個月,這段時期是胎寶寶發育的最關鍵最危險時期,在飲食上,孕婦可以吃些安胎的食物,下列食譜可作參考。

孕早期安胎食物

雞肝

雞肝性味甘、苦、溫、入肝、腎經,有補肝養血、溫腎益氣之功,對妊娠後氣血不足、胎動不安有效。

孕早期安胎食譜

鯉魚

鯉魚性味甘、平,入脾、胃、腎經,有補益脾胃、利水消腫、養血通乳之功,與苧麻根同用,安胎效果甚佳。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2張

瓜子

瓜子,諸如葵花子、西瓜子、南瓜子等。葵花子富含維生素E,西瓜子含亞油酸較多,而亞油酸可促進胎兒大腦發育。南瓜子的優勢則在於營養全面,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磷、胡蘿蔔素等應有盡有,對胎兒發育有幫助。吃這些食物均有利於安胎。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3張

葡萄

葡萄性味甘、酸、平,入脾、肺、腎經,有補氣血、益肝腎、強筋骨、生津液、止煩渴、利小便之功。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4張

檸檬

檸檬性味酸、平,入脾、胃、腎經,有生津止渴、安胎祛暑之功,對孕婦中暑胎動不安甚效。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5張

阿膠

阿膠性平,味甘,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安胎之功,適用於衝任不固或陰血虧虛之胎動不安、崩漏下血。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6張

孕早期安胎食譜

安胎鯽魚姜仁湯

材料:鯽魚1條約400克,生薑6克,春砂仁15豬油、精鹽、味精少許。

做法:

1、鯽魚去鱗、內臟,洗淨;春砂仁洗淨,瀝乾,研末,放入魚肚;生薑去皮,洗淨,切絲,待用。

2、洗淨燉盅,將魚放入,再放入薑絲,蓋上盅蓋,隔水燉2小時,加豬油、精鹽、味精調味,稍燉片刻,即可食用。

功效:此湯可以安胎、止吐、醒胃。對於婦女妊娠期間嘔吐不止、胎動不安,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又能增加孕婦的食慾。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7張

阿膠雞蛋粥

材料:糯米100克,阿膠30克,雞蛋2只,鹽少許。

做法:

1、將雞蛋打入碗中,攪散。糯米用清水浸泡1小時。

2、過內放入清水,燒開後加入糯米,待再滾,改用文火熬成粥,加入阿膠,淋入雞蛋,熬煮幾分鐘後,加入食鹽調味。

功效:養血安胎。適用於懷孕早期胎動不安,小腹墜痛,胎漏下血,先兆流產,是準媽媽安胎保健佳品。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8張

清蒸砂仁鱸魚

材料:鱸魚250克,砂仁10克,生薑10克,料酒、精鹽、麻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

1、將砂仁搗碎,生薑切成細粒同裝入鱸魚腹中,置碗中。

2、加料酒、精鹽、麻油、味精和水,置蒸籠內蒸熟。當菜或點心食用,吃肉喝湯。

功效:此食譜具有補中安胎的作用。適用於脾虛氣滯所致的嘔逆、胎動不安等症。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9張

枸杞二肚湯

材料:魚肚30克,枸杞子10克,豬肚100克,調料適量。

做法:

1、把豬肚洗淨,切片,魚肚發開,和杞子等同放鍋中。

2、加入清水適量煮到二肚熟後即成。

用法:飲湯食肚及杞子,可使用調味品拌服。

功效:補血,滋陰,安胎。適用於陰血不足所致的胎動不安、煩躁等。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10張

葡萄乾粥

材料:粳米100克,葡萄乾50克,白糖少許。

做法:

1、葡萄乾清水略泡後,沖洗乾淨。

2、鍋內放清水、葡萄乾、粳米,先用旺火煮沸後,再改用文火煮至粥成,以白糖調味食用。

功效:補氣養血,強心利尿,強健筋骨。準媽媽食之能安胎,久食益氣增力,滋養強壯,養顏美容。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11張

孕婦安胎不能吃什麼

人蔘桂圓

人蔘和桂圓都是上好的補品,但它們卻不適合孕婦。懷孕期間女性身體比較虛,人蔘提神醒腦對神經系統刺激較大,反而不利於健康,還容易讓準媽媽上火。而食用桂圓則對胎兒不利,容易動胎氣。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12張

辛辣食物

少量食用辛辣食物有益人體健康,但對於孕婦來說,本身子宮擠壓腸胃會影響腸胃的消化,若過多食用辛辣食品就會加大排便的難度,誘發便祕、痔瘡等問題。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13張

菸酒

作爲孕婦本身首先應該不吸菸、不喝酒,而且還應該注意避免受二手菸等的影響。因爲菸酒中所含的一些物質會影響胎兒腦和神經的發育,可能會使胎兒畸形或發育異常。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14張

少吃糖和味精

孕婦過多食用含糖物質可能引發糖尿病,過多食用味精則會阻礙胎兒對鋅等元素的吸收,因此糖和味精應適量攝入。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15張

醃製、罐頭食品

醃製食品中含有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不利於胎兒的發育,因此雖然醃製食品口感不錯,但孕婦應該儘量少吃。

爲了減少變質,罐頭中會添加一些防腐劑,這些物質很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甚至可能會引發孕婦流產。

孕早期安胎食譜 第16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