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大辭典 > 穴位養生 > 中醫養氣五法則 少思慮養心氣

中醫養氣五法則 少思慮養心氣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氣虛是中醫的一個術語,是指因元氣不足而引發的一系列病症,引發氣虛的因素有很多,如先天的體質,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等都可能會造成氣虛的出現,如腎氣虧損,脾氣虛弱等都屬於氣虛的範疇,那麼我們該如何補氣呢?下面就爲大家介紹古人五大中醫養氣法!

中醫養氣五法則 少思慮養心氣

一薄滋味養胃氣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標誌。中醫認爲“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更明確提出“人以胃氣爲本”。不禁口腹之慾,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損傷胃氣,《素問·痹論》概括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二少言語養肺氣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氣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易感等最爲常見。除疾病因素外,話多語稠易耗損肺氣。中醫謂“多言耗氣”。孫思邈也告誡“莫多言”、“多言則氣乏”;宜“少語”,少語氣得充養,不致無謂耗散。

三少思慮養心氣

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現代也可特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心氣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病症。《靈樞·天年》:“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人之思慮最易耗傷心氣。《靈樞·本神》:“心憷惕思慮則傷神”。《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憷惕思慮、喜樂無極、悲哀憂愁、恐懼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響心,而後引發相關臟腑的病變。

四莫嗔怒養肝氣

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脅或損害時出現。嗔怒易導致兩肋脹痛、胸悶不舒,並常見消化機能紊亂或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嚴重的還會使血壓升高甚則猝死,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於上,使人薄厥”。可見,保持心態的寧靜與平衡非常重要。

五節房室養腎氣

腎氣指腎的功能活動,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等方面。中醫認爲“房勞傷腎”,主張節制性生活,寡慾葆精,精足、氣充、血旺,人體自然健康。

“養氣訓”文字淺顯,通俗易懂,讀者倘能體會其中蘊含的微言大義,即可達到黃凱鈞所說的“人能留心五養,長壽永年無難也”的境地。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