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中國7成年輕人有婚前性行爲 學校性教育不給力

中國7成年輕人有婚前性行爲 學校性教育不給力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2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前,一項針對南京大學生展開的性觀念調查顯示,近九成男生認爲只要談戀愛就可以成爲性伴侶(據《金陵晚報》)。這一結果令很多人吃驚和擔憂。近些年,中國社會性思想越來越開放,年輕人的性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很多變化。他們是不是對性太隨意了?在性認識上,他們有哪些進步和不足?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們的觀點。

中國7成年輕人有婚前性行爲 學校性教育不給力

受訪專家:

中國性學會理事、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邱鴻鍾

世界華人性學家協會副祕書長、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人類性學教授彭曉輝

北京大學醫學心理學(性治療方向)博士甄宏麗

性知識主要從網上獲得

今年4月,《小康》雜誌發佈了2012年“中國人性健康感受”報告,在2萬多名年輕參與者中,“通過網絡”主動尋求性知識排在首位,其次是“自己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同時,杭州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對大學生做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最感興趣的人口知識是《新婚知識》、《怎樣選擇避孕套》等。

“在一個互聯網普及的信息時代,現代年輕人獲取性知識的方式必然會發生轉變。”邱鴻鍾指出,個人的性觀念和性行爲,與他所獲得的性知識程度相關。主動的態度、豐富的知識,有助於性行爲更理性,更積極地支配自己的基本人權。需要提醒的是,網絡上的性知識未必都是健康和正確的,需要仔細甄別。

彭曉輝對此也持肯定態度。他表示,中國社會的整個文化背景在發生變化,經濟迅速發展,當物質條件、生活質量達到一定水平,性方面的需要就會擺在人們面前。不誇張地說,我們正在跨越“談性色變”的時代。但網絡或自己實踐所得的性知識,屬於民間性學、傳統性學,多是常識性、經驗性的,甚至不少是以訛傳訛的僞科學,經不起檢驗。此外,網絡往往摻雜着各種動機,年輕人要學會選擇。

性話題

公開討論是種進步

十幾年前,在大學校園裏人們還會“談性色變”。但如今,很多學校可見安全套自動售賣機,校園論壇上性話題也十分豐富:如何避孕、自慰是否有害、男女交往技巧等,一些大學還專門開設了性學選修課,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年輕人對性話題的談論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公開。

“性和性別是人的基本屬性,談論和研討性都是正常的。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邱鴻鍾十分認同這一現象。

彭曉輝指出:“性問題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我從事性學研究20年,深知人類所有的性現象、性困惑、性技巧,若是出於求知需要、科學需要、改善夫妻生活等需要,都是可以探索和討論的,關鍵要有坦蕩、科學的態度。比如,我在每學期的第一堂課上會告訴學生,每堂課都會有性行爲等科學術語。我還會帶着大家跟我一起朗讀性。”不過,現代人敢討論性了,可說的未必都是正確、科學的。如果帶着低俗、淫穢、傷害人的心態,尤其是公開、涉及他人隱私,那就有違道德。“豔照門”就是一個例子。拍照本是夫妻或情侶自己的事,本身沒有對錯。真正做壞事的,是那些公開和轉載照片的人。

性態度

相愛就可以有性

儘管大學嚴格控制學生校外租房,但在各大學周邊,“日租房”、“鐘點房”生意卻十分紅火。據新華社報道,前來消費的80%都是校園情侶。南京對近千名大學生的調查也顯示,近九成男生認爲,只要談戀愛就可以有性接觸。有愛情就可以有性,就可以同居,是年輕人中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

對此,彭曉輝認爲,人活着有兩個基本目的,一個是食,一個是色。每個人都有性慾,滿足這一慾望是天經地義的。好的性生活可以產生、昇華感情,成爲男女間的連接紐帶,是增進雙方身心健康的促進因素。就受訪者年齡看,都是成年人,應該尊重其選擇的權利,不能用道德來譴責。但很多人以爲,性就是做愛,這錯得太遠了,是非常狹隘的認識。性不僅僅只是高潮,性問題的本質是政治和經濟問題,還涉及到男女平等觀念、大學生性教育等方面。

性教育

父母、學校不給力

1989年,國人婚前性行爲的發生率是15%,到1994年,這個數據“躥升”至40%以上——這種變化在其他國家,大概要經歷一兩百年才能達到。而在《小康》雜誌的報告中,當下國人有婚前性行爲的比例達71.4%;僅有24.6%者不認同這一行爲。

“美國波斯納教授在《性與理性》一書中明確指出,婚前性行爲將使婚後婚姻穩定性降低。”邱鴻鍾說,“從我長期從事的臨牀諮詢看,婚前性行爲帶來的不良後果,是許多未婚青年所不瞭解的。其一,有些女性後來與男友分手了,不但很難接受失去貞操的事實,還可能出現抑鬱等情緒障礙,甚至自殺;還有人擔心,如果告訴了未來的丈夫,可能面臨再次被拋棄的危險。其二,可能產生未婚先孕、流產、被傳染性病等危險。其三,有些人分手後,仍懷念前男友/女友,那在婚姻中,他/她的性生活就可能受到以前性經驗的干擾,由此造成不性福的隱患。”

對此,甄宏麗則持另一種態度:“我國《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婚齡,是全世界最高,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即男性22歲、女性20歲。事實上,當人們達到法定婚齡時,早已過了性心理和性生理的成熟階段。我在荷蘭進修性社會學時,當地人聽說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後,認爲若沒有婚前性行爲,是不可能的,是另類。”

彭曉輝則認爲,我們應該反對的是“婚前生殖行爲”,即不要“未婚生子”。一味抑制性生理行爲,是對人慾的壓制。因此,對於“婚前性行爲”,應該採用“大禹治水”的方式,疏導分流,引導年輕人自我保護,合理宣泄慾望。

性行爲

七成人有婚前性行爲

現代年輕人,獲取性知識的渠道大致相同。男性的性知識來源,分別是“網絡”、“實踐”和“讀書”,普遍認爲對男性很有吸引力的“毛片”列第4位。女性則更注重“實踐”、“讀書”和“網絡”。專家們更關注的“父母教育”卻排名“墊底”,僅有0.6%的男性和2.8%的女性採取這一方式。另外,通過“學校學習”性知識的男性僅爲7.5%,女性爲10.7%。

“我曾說過,中國99%的成年人是性盲,沒有接受過系統、科學的性教育。這個觀點到現在依然適用。”彭曉輝說,這個責任並不在年輕人本身,而在於社會、教育體系沒有給大家提供正規的學習渠道,在於信息傳播被堵塞了。學校、社會、家庭應該是性教育的三位一體,需要和諧、統一地結合。學校是主導,社會是宣傳主體,家庭則是隨機載體,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邱鴻鍾說:“在我主編的《性心理學》中就已經指出,性教育不僅與人格發展、心理健康有很大關係,它也與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密不可分,應該引起各界高度重視。但目前我國在各年齡階段人羣的性教育還非常薄弱,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教育管理部門、教師和家長,對性教育的認識相當不統一。其次,性教育的內容不應僅限於性生理和生育知識,而是要將重點放在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教育以及性病預防上。再次,個體獲取性知識的途徑應該依不同的內容而有所不同,例如家長應該重在性別角色、性衛生、性安全、婚育的教育上,而學校應重在性別交往、人際溝通的教育;性生活的技巧則應留待結婚後的夫妻實踐和繼續學習較爲合適。”(徐李燕)

相關閱讀:

醫院裏來流產的學生能佔4成年齡最小的才13歲

北京中學生性知識不及格17歲性行爲比例最高

中國每年人工流產人次達1300萬居於世界第一

性教育幾十年停滯不前導致青少年性無知性氾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