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心理與心臟:是朋友還是敵人

心理與心臟:是朋友還是敵人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3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劉梅顏。醫學博士,主任醫師。

心理與心臟:是朋友還是敵人

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從物質上的衣食住行到精神上知識視野的滿足。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學會掩飾自己的情緒,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鹹釀成心底的喜怒悲憂恐,卻最終還是靜靜凝成外表的波瀾不驚。但我們看不到的是即使是一個瞬間,心理變化產生的信號也可以通達軀體影響我們的心臟。

心理與心臟是好友密不可分

我們不止一次地慨嘆人體的神奇,各個器官各司其職就可以呈現出一個人精彩紛呈的世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一些心臟移植之後的病人會出現那顆心臟的主人一部分的性格特徵,甚至有移植成功的患者會混雜一些捐贈者生前的回憶。也許會覺得匪夷所思,但隨着研究的逐漸深入,心理與心臟之間的密切關係也漸漸揭開面紗,逐漸展現在大衆的眼前。

自古以來,心臟就不僅僅是一個器官,它與我們的心理、精神狀態密不可分。在東西方文化中,心臟往往被視作靈魂的居所。單從可以折射先輩感悟與理解的語言來看,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情感往往都與心密切相關,就像“withallmyheart全心全意”一樣,意指我們的心意和感情與心相關。事實證明,這不僅僅是我們的祖先在這個跳動不休的器官上單純的想象賦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屬也”,認爲是心氣的充沛和心血的充盈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而分科細化的現代醫學,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爲心理與心臟息息相關,並逐漸衍生了“雙心醫學”,即心理心臟病學。

GarySchwartz教授認爲心臟具有獨立的智能,具有類似於大腦功能的“小腦”,又叫心內神經節,這些神經節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信息處理,並反饋給大腦。McCraty博士除了認可心臟獨立的智能外,認爲心臟對於一些外界的刺激,甚至可以先於大腦做出反應。在他的研究中,給予受試者不同場景的外界刺激,使他們集中注意力,在給予不同場景的同時監控他們的腦電波和心臟活動和響應時間。結果證明,貓咪,女子,受傷,兇殺照片等刺激會使受試者的心臟出現不同的反應,更令人不可置信的是,心臟的傳導竟先於大腦的感知。McCraty還認爲心臟具有一種超能量的直覺,在和大腦一樣可以發射可被測量的磁場的同時,可以感知另一層次的信息,即我們常說的靈魂。

上述心臟的智能說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和證實,但是好的情緒與心理狀態對心臟有益是無可厚非的。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看喜劇片會使血液加速流向心臟,其效果相當於做一場有氧運動或服用一個療程的降膽固醇藥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似的感受,在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下,我們好像擁有了更多的力氣與精力。此外,很多研究證實音樂療法、心理指導等也可以使一些具有心臟病症狀的患者得到緩解。

心理與心臟是敵人互相影響

親密無間的夥伴,可能會帶來堅定的保護,也可能會帶來更致命的傷害。在地震、洪水、戰爭等重大事件發生後,即使已經過去多年,倖存者的羣體中還會出現較大規模的心臟問題,在世界盃這樣緊張的賽事期間也被證實心臟病頻發。

在臨牀中,也有越來越多的醫生髮現有這樣一部分病人,可能因爲胸痛、胸悶、心慌、汗出、氣短、頭暈等症狀就診,但經過反覆檢查證實沒有器質性病變,病痛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卻找不到具體的病變位置。患者只好反覆檢查,檢查單越積越厚,進行了心臟病的相關治療但症狀可能仍然沒有好轉。那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呢?這時我們可以給患者進行一些焦慮或抑鬱的簡單測評,有調查發現超過60%反覆主訴心悸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焦慮症表現,而且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和焦慮的發生率高,軀體化症狀顯著,這可能是因爲生活壓力大或者思慮過多引起的,與個人的體質也有一定的關係。在進行一些抗焦慮抑鬱和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療後,症狀會有一定程度的好轉,部分療效顯著的會痊癒。

隨着“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換,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單純的藥物等治療措施並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冠心病,精神心理問題對心臟的影響不容忽視,研究發現,平時精神壓力大,或有焦慮、抑鬱等不良心理狀態的人更容易患心臟病,合併心理問題的心臟病患者相對沒有心理問題的預後也較差。其機制可能與精神壓力增加能夠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血小板聚集、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相關。同時,過高的精神壓力可促使不良醫學行爲的發生,如吸菸、酗酒、飲食不規律、依從性差、缺乏體育鍛煉等。這些因素均可導致穩定型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升高。2014年1月,《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刊載了由我國心血管內科和精神疾病科相關專家共同撰寫的《在心血管科就診患者的心理處方——中國專家共識》,以推廣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雙心”康復。同年2月,美國《循環》雜誌刊載了美國心臟協會專家組的一份科學聲明,正式將抑鬱症同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吸菸一起列入心臟病風險因素。這表明心理對心臟的重要影響已經被國內外廣泛認可。

是朋友還是敵人自我調節是關鍵

心理與心臟密切相關,好的心理狀態對心臟的功能有一定的維護和促進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狀態就可能對心臟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危害生命。隨着社會經濟的增長,快速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競爭壓力充斥在人羣中,每個人的體質與情感敏感度都不同。也許會有人說,我們都知道情緒不好會影響身體,但我們是身不由己。事實上,我們可以控制的還有很多,太過忙碌的人可以儘可能地忙裏偷閒,每天做一兩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儘可能的增加自己與他人的交流,並利用好自我暗示的力量。對於一些因家庭事務多而不太接觸外界事務的患者,我們建議儘可能的走出去,擁有目標和夢想的人,會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滿足。而對於一部分已經患雙心(心理心臟)疾病的患者,我們建議不要過度牴觸心理方面及藥物的治療,我們周圍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且小劑量短時間服用抗焦慮抑鬱藥物很少發生廣大患者擔心的藥物依賴等狀況。當然除了藥物治療外,自身對情緒的控制以及周邊親友的支持對雙心疾病的治療的重要性更需重視,希望廣大雙心患者可以重展笑顏,恢復健康。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