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醫生介紹:“減壓病”是什麼病?

醫生介紹:“減壓病”是什麼病?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8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旭東急救部主任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外科、急診、重症知名專家。

醫生介紹:“減壓病”是什麼病?

減壓病是人體在高壓環境工作一定時間後,轉向正常氣壓時,由於外界壓力減速太快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又分爲潛水減壓病和高空減壓病及沉箱減壓病,是潛水、高氣壓作業人員最常見的職業病。

國內隨着沿海地區潛水捕撈業的興起,國際上隨着參加潛水運動和娛樂活動人員的逐漸增多及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減壓病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

發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違反減壓規則,也有少數是由於操作人員減壓知識缺乏和重視程度不夠所造成。如當潛水員、浮水作業人員或乘坐座艙不密閉的飛機快速升人8000米高度時等,由於環境壓力增加,較多的氮氣溶解在組織及血液中。若減壓過快,人體組織和血液中溶解的氮氣遊離爲氣體形成氣泡,致使肺靜脈、脊髓等形成氣栓而造成減壓病。症狀與體徵大多數(90%m上)發生在減壓結束之後,其嚴重程度取決於體內氣泡的體積、數量、所在部位和持續時間等。因氣泡可發生於機體任何部位,有些氣泡還可能移動,因此,臨牀表現呈多樣化和複雜化,重者可有癱瘓、休克以致死亡。血循環有多量氣體,可使脈搏增快,皮膚粘膜紫紺等。大量氣體在肺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內,司引起肺梗塞或肺水腫。

診斷主要通過病史、臨牀症狀、體徵和必要的輔助檢查,可確定本病。通常情況下,減壓愈快、幅度愈大,症狀出現愈早,病情愈重。絕大多數症狀發生在減壓後1~2小時。據統計:從出水後到最初症狀出現的間隔時間,30分鐘以內者佔50%,1小時以內者佔85%,3小時以內者佔95%,6小時以內者佔99%。因此,減壓人員在出水後6小時以內應注意觀察,以便早期發現,及時處理。臨牀表現,輕者,由於氣泡刺激皮下神經末梢及汗腺有皮癢、灼熱、蟻走感;重者,發生血管氣體栓塞,同時出現皮下氣腫,皮下呈青紫或大理石樣斑紋,肌肉痠痛、刺痛、關節疼痛等。嚴重時,肢體活動受限,常保持在彎曲體位稱“屈肢徵”。個別人員還可出現骨質無菌壞死。相當一部分病情嚴重者發生頭痛、眩暈、嘔吐、偏癱、昏迷、咳嗽、胸痛、呼吸困難、肺栓塞、肺水腫等。慢性減壓症主要表現爲下肢麻木、感覺遲鈍、骨關節壞死變形,甚至關節僵直。

目前一致公認,加壓治療仍然是減壓病最有效、最根本的病因治療。所有急性減壓病,均應迅速送人加壓艙中,逐步升高艙內壓力至原工作環境的壓力水平,至少停留2—3小時,待症狀緩解或消失後,再逐步減壓出艙。若症狀復發,應立即再次加壓治療。加壓過程中輔以吸氧、熱敷,並給予輸液或熱飲料。

一般減壓病,只要治療及時,方案選用正確,大多數可一次性治癒;而肺氣壓傷,氣栓症狀雖可一次性消除,但肺損傷的症狀和體徵仍可存在,應同時用藥物治療,以補加壓治療的不足。擴張血管藥可用地巴唑、煙酸、氨茶礆等,以增加組織血流量,促進氣體排出。抗凝藥可選用肝素、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醣酐等,以防止血管內凝血,抑制血小板粘附及聚集。腎上腺皮質激素可選用地塞米松、氫化可的鬆,以改善血管通透性,減少血漿滲出。

爲了預防減壓病的發生,從事高壓環境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把好體檢關,有下述情況者不能參加高壓環境工作:上呼吸道慢性炎症、鼓膜破裂、慢性肺部疾患、心臟病、癲癇、嚴重聽、視覺功能不良、糖尿病、精神病、疝氣等。

預防主要在於平時加強身體鍛鍊,學習必要的健康衛生學知識,提高機體對高壓的適應性,儘量縮短工作時間,延長減壓時間,切實遵守高壓環境工作操作規則,嚴格按正確選擇的減壓方法和方案減壓,切實防止氣泡形成的可能,是預防減壓病的根本方法。

近年美國阿姆斯特朗高空減壓病實驗室研究表明,在吸氧排氮期間給予一定的體力負荷,提高排氮效果,有助於防止高空減壓病的發生。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