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腎虛一定不能忽視 及時保養最重要

腎虛一定不能忽視 及時保養最重要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1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人對自己的腎部也是需要多加保養了,只有保養好身體,這纔是最重要的。腎臟是人身體之本,如果腎虛或是腎臟不健康會引起身體很多的問題的,同時可能會讓人早衰,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補腎養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腎虛一定不能忽視 及時保養最重要

睡眠養腎

一個人如果經常熬夜,睡眠嚴重不足,就會出現腎功能衰竭的情況,因爲只有睡眠充足才能促使氣血生化,對腎精的保養極具意義。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有熬夜的習慣,不管是工作還是玩手機,這都會破壞人體生物鐘,不利於腎臟的日常運行。

經常運動

運動不僅能鍛鍊身體,也是養腎的一個重要方法,養腎可以選擇瑜伽、慢跑、散步等相對靜態的運動,這些運動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值得一提的是,養腎不僅是男性應該關注的,女性、老人以及小孩也需要補腎養腎哦。

喝足水

夏天容易感到口渴,而冬季長時間不喝水也不會很口渴,因此很多人在冬季飲水較少。其實,冬季天氣乾燥,更需要多喝水。而且,水液不足,則可能引起濁毒的留滯,加重腎的負擔。因此,定時飲水也是很重要的養腎方法。成年人冬日飲水量至少要達到1200毫升。冬季飲水應主動,切莫感到口渴時再喝。冬天飲水一次不宜過多,可少量多次,分散在上午、下午及睡前。

護好雙腳

腎經起於足底,想要養好腎,就必須要先做好腳部的保暖工作,不要正對着空調或電風扇吹,更不要赤腳走在地上。足底有涌泉穴,是腎氣之根源,每天晚上睡覺前適當揉捏一下涌泉穴,可以起到養腎固精的功效。

按摩手腳

很少朋友會注意到這一個養腎的方法,其實在生活中,經常按摩手、腳或者耳朵都可以起到養腎的作用,特別是冬季經常手腳冰涼的人羣,這個方法是非常適用的。

腎虛一定不能忽視 及時保養最重要 第2張

保持大便通暢

大便不通暢,宿便滯留在體內,除了會讓人感到心煩氣躁之外,還會損害到腎臟,引起疲憊、嘔吐、腰痠等症狀。當感到排便困難時,可以試一下用雙手手背貼住兩邊腎臟的位置,稍微用力按揉,以此激發腎氣,增加便意。

避免感染

可以試試這些食療方法

桂圓枸杞粥

材料:30g桂圓肉、20g枸杞、配料80g大米、800ml清水、30g冰糖。

做法:枸杞,桂圓洗乾淨備用,將大米洗淘乾淨放進鍋裏,放適量的水,再放入桂圓冰糖共熬,粥煮開再放枸杞再煮5分鐘即可。

功效:桂圓補益心脾,補腎潤肺,養血安神,適用於腎虛引起的失眠多夢等症。

羊腰湯

材料:羊腰子250克、枸杞子50克、生地黃100克、核桃100克、杜仲100克、姜3克、鹽5克、味精2克、花生油15克、香油2克。

做法:枸杞子、生地、杜仲洗淨。胡椒肉用沸水燙過,去衣。羊腰洗淨,剖開,去白脂膜,切厚片,下油鍋,加姜略炒。枸杞子、生地、胡桃肉、杜仲放進鍋中,加入清水適量,用旺火煮沸。下入羊腰片,轉用文火煲2~3小時,加入精鹽、味精、料酒、香油,調味即可。

功效:適合腎虛失眠患者。

腎虛一定不能忽視 及時保養最重要 第3張

紅棗生魚湯

材料:紅棗20顆,幹龍眼肉50克,生魚一條,薑片4片,調味品適量。

做法:生魚去魚鱗、魚鰓,洗淨切塊。龍眼、紅棗洗淨。把魚、薑片放入鍋內,加生抽,煎至微黃。鍋內加水,水沸後放入所以原料,改用中火煲2小時,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補腎,健脾補血,安神。

黑豆燉狗肉

材料:狗肉500克、黑豆50克、料酒10克、鹽5克、大蔥15克、姜5克。

做法:將黑豆洗淨,泡發。狗肉洗淨切塊。將黑豆和狗肉共置鍋中,加適量清水及料酒、姜、蔥等調料,煮至狗肉熟爛。加鹽適量再燉一會兒停火即可食用。

功效:補虛壯陽、益氣養血。適用於腎氣虧虛型耳鳴耳聾患者,陽氣虛衰、精神不振、腰膝痠軟、陽痿早泄、性慾減退等症。同時對脾腎陰虛所致尿少者及小兒遺尿也有較好的療效。

阿膠糯米粥

材料:糯米小半米杯,阿膠一片的三分之一,紅糖一勺,紅棗兩粒,枸杞少許,當歸一片,北芪少許。

做法:阿膠磨碎備用。糯米洗乾淨泡一下,紅棗、枸杞、當歸、北芪洗乾淨,放進砂鍋,開火煮開後用勺子攪一下防止粘鍋,然後關小火煮到粥粘,放阿膠碎和紅糖,拌勻即可關火。

功效:滋陰補血,補肺潤肺,益腎黑髮,養顏抗衰老。

鎖陽羊肉粥

材料:鎖陽10克,羊肉10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羊肉剁細備用。然後將鎖陽倒入鍋中水煎去渣,過10分鐘後倒入羊肉、大米一同煮成粥品,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調味品。

功效:溫陽補腎,適合於腎虧所致的腰膝痠軟、畏寒怕冷等症狀。

結語:補腎吃什麼好,如何有效的保養腎部健康,這些大家得多瞭解了。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得了腎虛以後,身體自身的免疫能力都會下降,所以要注意千萬不要讓自己得感冒或者是風溼之類的病。否則的話,只會給腎臟帶來更大的負擔,從而減緩病情的恢復。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