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癌症防治有誤區 專家呼籲更多抗腫瘤藥物納入醫保

癌症防治有誤區 專家呼籲更多抗腫瘤藥物納入醫保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談癌色變仍是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王綠化說,對大多數人來說,被確診爲癌症是改變一個人生活的重大事件,震驚、恐懼、憤怒、傷心、孤獨、焦慮的感覺隨即產生。在一些環境中,癌症仍然是人們談論的禁忌,癌症患者往往遭到歧視,以至於患者都不敢承認自己是癌症病人。

癌症防治有誤區 專家呼籲更多抗腫瘤藥物納入醫保

“對待癌症的觀念上我們還停留在舊時代。”中醫腫瘤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何裕民曾在文章中指出,我們要認識到,“癌,誰都回避不了,誰都需要防範”,要採取綜合措施,正確判斷。直面癌症、正確認識癌症可以使患者得到早診早治,併爲他們獲得高質量的診療營造好的環境氛圍。

癌症早期無法發現

不少人認爲,癌症早期無明顯信號,到發現時通常已是中晚期。事實上,乳腺癌、結直腸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幾種癌症,可能在無症狀情況下,通過常規健康體檢及普查早期發現。部位較表淺的腫瘤,如皮膚癌、口腔癌,可在體檢時及時活檢確診。一些位於身體內部的腫瘤,也可能通過常規檢查早期發現,例如,無症狀的早期腎癌、早期肝癌,可通過超聲波檢查早期發現。

癌症的早期發現,是世界衛生組織《癌症控制綱要》中確立的預防和控制癌症的優先項目和戰略。通過早期發現,能大大提高治療的有效性,約有三分之一的癌症能通過早期診斷獲得治癒的機會,加拿大已證實,有效乳腺癌、宮頸癌和大腸癌篩檢方案,可以使總的癌症死亡率下降5%,也就是每年會減少7000例癌症病人死亡。在美國,近10年來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很大的功勞應歸於乳腺篩查項目的推廣。

對於癌症,我們無能爲力

儘管癌症目前仍是醫學界尚在攻克的難題,但人類面對癌症並非束手無策。研究表明,在正確決策的引導下,相當一部分常見腫瘤是可以預防的。

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腫瘤的重要內容。在全球、地區以及國家層面上的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對於降低因酗酒、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體育運動等導致的癌症發生是必要的。

作爲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吸菸與71%的肺癌死亡病例和22%的所有癌症死亡病例有關。按照目前的趨勢來估計,吸菸在21世紀將造成10億人口的死亡。同樣,酗酒是癌症的危險因素也衆所周知,其與口腔、咽、喉、食管、腸道和乳腺的癌症風險增加有很強的關聯性,並且會增加女性肝癌和腸癌的發病風險。

中國癌症基金會提出遠離癌症的十二條建議就包括:遠離菸草;預防感染;在正常體重範圍內,越瘦越好;每天最少運動30分鐘;避免飲用含糖的飲料,限制進食熱量密度高的食物;多吃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豆類食物;減少進食紅肉,避免食用加工肉類;如要喝酒精飲料,男士每天不應多於兩杯,女士以一杯爲限;限制食用高鹽分食物和經鹽加工的食物;不要使用營養補充劑來預防癌症;最好以純母乳餵養嬰兒至六個月大,然後添加其他食物;平衡心態,心理健康。

晚期癌症別治了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指出,所有民衆都有接受平等和有效治療的權利,從而避免遭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大多數情況下,腫瘤治療中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沒有給予足夠的姑息治療和緩解疼痛的措施。僅用幾種藥物就能控制包括兒童患者在內的近90%的癌症病人的癌痛,然而在許多國家,患者未能充分接受鎮痛治療的情況卻很常見。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趙進明博士認爲,晚期腫瘤治療要堅持“以人爲本”的思想,即以改善患者症狀、控制疾病發展、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爲目的。根據患者病情、年齡、經濟狀況、治療期望值等各個環節入手,做到“量體裁衣”式的治療。對於放化療等治療手段,患者不要過度擔憂。放化療雖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通過現有的手段能夠有效減輕,患者切不可因恐懼副作用而拒絕放化療。

治療癌症是醫生的事

世衛組織調查發現,在低收入國家,75%的人認爲在制定治療癌症的方案時全都是醫生說了算,僅8%的人同意患者應該與醫生一起做決定。與之相比,經濟發達國家中72%的人認同患者與醫生共同決定的模式。

在臨牀中,往往是當患者的心態擺正了、思想樂觀了,再加上科學規範的治療,使患者的病情穩定,或帶病延長了生命,並且保證了生活質量。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關注個體的心理情緒波動,因爲治療癌症不僅是醫生的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很重要。

趙進明提醒,除了患者本人和醫生,家屬的責任也很重要。一方面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針對病人可能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另一方面,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發生併發症。

11月20日,醫療工作者在生物免疫治療中心細胞作業室觀察細胞形態和細胞計數。

當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立“生物免疫治療中心”,這是陝西省首家由省衛計委備案認可的生物免疫治療中心,其成立將爲腫瘤患者帶來福音。生物免疫治療是通過機體防禦機制或生物製劑的作用,調節機體自身的生物學反應,從而抑制或消除腫瘤生長的治療方法。

生物免疫治療應用廣泛,除T淋巴細胞瘤外,對於多發性骨髓瘤、B細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等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也有較好的療效,對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宮頸癌等絕大多數癌症都適用。目前生物免疫治療已經納入國家醫保報銷範圍。新華社記者李一博攝

專家建議

將更多抗腫瘤藥物

納入醫保

40多年前美國向癌症宣戰。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國家癌症法》,醫療界認爲是吹響了向癌症宣戰的號角。當前,美國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開始下降。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說,我國對癌宣戰的時刻到了。“中國正面臨一場應對癌症的戰爭。”談及我國癌症現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士陳竺不久前表示。

季加孚等專家建議,癌症防治工作國家應下定決心、加大力度、集中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工作。需要樹立“大衛生”觀念,羣策羣力推行癌症綜合防控策略。各級政府應建立政府領導、衛生部門主導、多部門協作和社會廣泛參與的癌症預防控制工作體制。

針對“家底不清”的狀況,專家建議,應儘快健全腫瘤登記系統,擴大覆蓋面,提高數據質量,確保數據的可利用性,爲制定與調整預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依據。

針對當前癌症患者看病貴問題,腫瘤防控專家建議,將更多抗腫瘤藥物納入醫保,與患者共擔藥品費用;引導慈善機構進入腫瘤防治領域,開展慈善贈藥、設立專項救助基金援助困難患者等活動;加強國產藥物研發,與進口藥開展良性競爭,降低藥品價格。

開展早診早治也是專家們的共同建議。北京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說,在肺癌高發地區鎖定肺癌高危人羣,定期進行低劑量螺旋胸部CT篩查可以發現許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而早期肺癌通過微創外科手術可以達到臨牀治癒。

季加孚、支修益等專家建議,可組建腫瘤專科防癌體檢中心及腫瘤防治研究中心,研防結合,醫防結合,加大預防力度,降低腫瘤發病率、提高早期腫瘤的檢出率;積極推進重點腫瘤早診早治項目,完善技術方案,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注重基層社區醫生的培訓,提高其對腫瘤患者早期徵兆的識別。

我國將進一步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向腫瘤發起“攻擊”

和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一樣,中國科研人員也在向腫瘤發起“攻擊”。記者從科技部獲悉,下一步將突出解決我國患病率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以及中國“特發”的重點癌症問題,進一步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以臨牀研究中心的建設工作爲重點,加強樣本庫和信息庫等基礎性工作和構建更加適合未來研究需要的研究支撐體系;着力提高腫瘤早診率和規範化治療水平,更好地解決實際臨牀工作中的問題;突出優勢領域加快突破,進一步加強前沿技術研究和轉化醫學發展,努力開闢解決癌症問題的新方向;大力加強開放創新,更好地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推進癌症防控研究。

由於腫瘤的危害性大,影響面廣,對癌症的研究一直是各國科技佈局的重點。我國將包括癌症等重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列入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並在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多個國家科技計劃中進行了重點部署。

“十一五”以來,我國已累計投入中央財政經費36餘億元用於腫瘤防治科研工作。重點開展了腫瘤的發生發展機制理論研究,惡性腫瘤患病風險因素識別和重大慢病篩查和檢測新設備研發及預警干預研究,創新藥物研發、診斷試劑研發、先進腫瘤治療裝備和材料研發、臨牀診治關鍵技術研究及轉化應用研究,在食管癌早診早治和綜合診治、肝癌、肺癌和宮頸癌綜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坦承,總體來看,由於我國腫瘤研究方面的投入有限,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效,但由於科學認識和技術發展水平的侷限性,仍有一些腫瘤“不可防、不可控”“治不了、治不好”,惡性腫瘤防控仍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