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每天6杯果蔬汁瘦6斤?潘石屹減肥法遭專家狂噴

每天6杯果蔬汁瘦6斤?潘石屹減肥法遭專家狂噴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7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天6杯果蔬汁瘦6斤?潘石屹減肥法遭專家狂噴

每天喝兩杯果汁和4杯蔬菜汁,1周後就能瘦3公斤。

最近,這種“果蔬汁減肥法”在地產大鱷兼微博紅人潘石屹的帶動下,在網上炒得很火。不過,很多營養師卻不以爲然,乾脆直接在微博上開“噴”,稱潘石屹犯了“教科書級的錯誤”。昨天,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南京的營養師。專家表示,“果蔬汁減肥”會導致脂肪和蛋白質過度缺乏,不值得提倡。通訊員楊璞揚子晚報記者楊甜子于丹丹

有此稀奇事

“老潘”不賣房子推薦果蔬汁

@潘石屹:一個多月沒有見我的教練了。昨天,他來量我的身體。重量減5公斤,腰圍減少了17釐米,脖子都減少了1釐米,人瘦了一圈。照片是我今天喝的果汁。

@張欣(潘石屹妻子):每天吃這麼多水果蔬菜太難,但是榨成汁,每天2杯果汁,4杯蔬菜汁,咱們都可以做到。

@SOHO中國:想知道潘石屹如何一個月內成功減肥5公斤,不吃藥、不反彈,減肥同時又保持精力充沛?請看新鮮出爐的老潘榨果汁視頻!

專家解讀

1食譜只剩果蔬汁,小心得低血糖

據瞭解,自從開始減肥後,潘石屹的食譜裏幾乎只剩下了果蔬汁和麥苗汁,會不會營養不良?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減重門診陶雪芬醫生告訴記者,蔬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E及膳食纖維。這些能讓我們身體免受感染及抵抗疾病。

現代人所吃的食物都含有大量蛋白質及脂肪,而缺乏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水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纖維質及抗氧化(β類胡蘿蔔素、茄紅素等)這些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水果含有水分和果膠,能補充水分、降低膽固醇、助消化。

不過陶雪芬說,“果蔬汁減肥法”只能偶爾爲之,不可長期進行。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主任陳杰也表示,“果蔬汁會帶來較爲強烈的飽腹感,但營養成分卻並不全面。”

據瞭解,按照潘石屹的吃法,每天攝入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確足夠,但蛋白質、脂肪等必須的營養成分卻有所缺乏。“潘石屹很有可能會低血糖哦,水果中的果糖屬於單糖,但正常攝入的主食裏卻是多糖。”陳杰說。

2怎麼有勁鍛鍊?他偷偷吃麪條呢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主任陳杰,爲潘石屹的“果蔬汁減肥法”做了一個能量計算。“潘石屹的這種果蔬汁飲食可以算作是極低卡飲食了。如果他每天吃一斤水果,攝入的能量就是200大卡,含糖量爲50克。縱使每頓都喝上1斤水果榨出的汁,一日三餐下來攝入的能量也有600大卡。”

記者瞭解到,正常男性每天需要攝入2000大卡的能量,而女性攝入的能量也有1500大卡。很顯然,潘石屹攝入的能量遠遠低於這個標準。

有意思的是,潘石屹在微博上,還會間斷地“曬”出自己跑步的記錄。

陶雪芬醫生說,如果僅僅是每天這樣喝果蔬汁的話,高強度的體育鍛煉的能量補給是不夠的,但是一般的輕度運動還是能夠支持的,因爲水果本身也有能量提供,且水分較高,容易飽腹。

昨晚,潘石屹又發出微博,還貼上了自己吃麪條的照片。此時衆人才發現,原來“老潘”並非只喝果蔬汁不吃飯的。

3老潘大愛的麥苗汁,沒那麼神奇

在潘石屹的微博裏,除了推廣果蔬汁,一種綠油油的麥苗汁也成爲了“老潘”的新寵。

“上次在Newark機場,我想嚐嚐他們榨的小麥苗汁。一小杯,約10ml,要我3.75美元。當年我放牛時,一不小心牽不住,牛一口吃的小麥苗也比這多。一賭氣,不買了,回北京咱自己種。”

麥苗汁的售價極高,但到底對養生有什麼功效呢?專家告訴記者,小麥苗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中的活性酶有助於解毒和排便,中醫認爲它還有解酒毒的功效,所以對經常忙於應酬的朋友來說,是比較理想的酒後飲品。但是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沒必要刻意用它來代替正常飲食。

■建議

雜糧汁比果蔬汁更好

“果蔬汁減肥法”依然有一定的弊端,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減重門診陶雪芬主治中醫師向記者推薦了雜糧汁。“如果從減重的角度來說,我更願意選擇雜糧汁而不是水果汁,因爲按照‘中國居民膳食寶塔’的示例,穀類纔是最基礎的營養和能量來源。”雜糧汁不但涵蓋水果汁的大部分營養物質,而且蛋白質與膳食纖維的作用更加明顯。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雜糧汁還有“補中益氣”的功效,比單純的補充能量或者熱量要更全面。

李開復祕方可以一試

在微博上發表減肥方法的不只是潘石屹。李開復也曾經發微博介紹自己的減肥方法:“多吃高纖蔬菜水果、五穀雜糧;避免紅肉、油炸食品、白飯白麪;少吃鹽糖。實行一段時間後,人有精神了,便祕好了,所有指標正常了,痛風也沒了。”

對此,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主任陳杰表示認同,“李開復的減肥方法倒是可以嘗試,在保證營養需求的情況下,所謂減肥的方法,就是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入高熱量食品、易消化的食物。”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