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醫院體驗:醫生一刻不得閒 患者候診等得難

醫院體驗:醫生一刻不得閒 患者候診等得難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6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普外科舉辦“醫患角色互換體驗”活動,趙女士和另外7名患者家屬,鮑楊和其他6名剛入職的小大夫,互換角色,讓彼此對醫患關係有了新的體會。

醫院體驗:醫生一刻不得閒 患者候診等得難

感受患者等待的煎熬

10月24日9點,鮑楊脫下白大褂,博士畢業的他,如今已是北醫三院的一名年輕醫生。當天,他以患者家屬的身份陪同患者小張。26歲的小張在6月查出脂肪瘤,已等待牀位4個多月,終於在前一天接到入院通知,當天來做術前檢查。

當天上午,小張要拍胸片,做心電圖和超聲,3項檢查要去3個地方做。大家預計10點半能結束,但直到11點他們才完成。9點56分到達胸片室時,正趕上機器壞了,等候的人排成“長龍”。等機器修好,輪到小張時已是20分鐘後。

3個檢查中最快的是心電圖,僅花了三五分鐘。等到去超聲室做“淺表性腫物超聲”時已是10點半,小張有些焦躁不安,多次詢問檢查單是否已交給醫護人員,什麼時候排到自己。鮑楊看上去也有點着急了。又是半小時等待,小張終於做完檢查。

等待過程中,小張的姐姐時不時地會詢問檢查的目的,鮑楊十分耐心地回答。鮑楊說,幾年前母親在大醫院做過子宮肌瘤手術,自己對看病難、等待時間長有些體會,但這次互換活動還是讓他深刻認識到兩點:一是患者確實不容易,等待時間長,不僅耗時,且影響情緒;二是患者疑問很多,以後在工作中,一定要耐心解答。而這也正是此次活動的目的——讓新醫生體會患者不易,瞭解他們的需求,日後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

體會診室內一刻不得閒的氛圍

與鮑楊相反,趙女士穿上白大褂,從患者家屬變成一位“大夫”,跟隨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智飛出門診。

“跟專家出門診,看到的確實跟診室外不一樣。”她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她愛人因直腸癌肝轉移第6次住進北醫三院。作爲患者和家屬,在診室外等候時非常焦躁,恨不得馬上輪到自己,進了診室則希望醫生能花盡可能多的時間跟自己講病情。此次體驗讓趙女士感觸最深的就是“忙”,一個病人接着一個病人,醫生沒時間休息,精神高度集中地看完幾十名患者。

50歲上下的徐先生也是參加體驗的患者家屬。數天前,他母親因急性膽管炎發作疼得受不了,被送往北醫三院搶救,目前已做完手術,病情平穩。和趙女士一樣,徐先生也震驚於醫生工作的忙碌和高強度。他說:“我跟的是張春副主任醫師,幾小時內他忙得連一口水都沒顧上喝。”

另一位參與體驗的患者家屬趙先生對記者坦言:“我肯定當不了醫生,病人一個接一個,真夠煩的,但醫生必須得有耐心,就像破案一樣,需要時刻從患者口中抓住最關鍵的信息,診斷疾病,不能被病人的情緒牽着走。醫生這麼辛苦,現在卻時常發生砍醫生、殺醫生的惡性事件,實在太不應該了!”

希望醫生更感同身受些

普外科主任修典榮說,此次體驗活動讓雙方有機會同時站在“醫生”和“患者”兩個角度看問題,期待能讓醫患雙方多些理解,相互體諒。

體驗後,患者家屬也確實更真切地表達了他們的需求和建議。當問及“你給目前醫患雙方的理解打幾分”時,趙先生給出了不及格的5分,他希望醫生能對患者更“感同身受”。另外,雖然患者很多,但院方還要想辦法保證病人候診時的秩序。

徐先生也提出兩點:一是希望醫生儘量詳細地解答病情,或醫院能提供學習疾病知識的平臺;二是在掛號處最好先設個分診諮詢處,以免患者掛錯科室,白白浪費時間。

對此,院方迴應,門診樓一層設有專門的諮詢臺,就是負責這項工作,如果患者有疑問,最好先諮詢後再掛號。

聽完患者家屬的建議,普外科醫生陶明表示非常理解。他解釋道,醫生工作太忙碌,有時確實很難滿足患者的所有需求。以他爲例,都是早上8點40分進手術室,晚上10點10分下班,中午兩點才吃上午飯,晚飯只能到家後隨便吃點方便麪之類的充飢。

陶明說,現在北醫三院普外科已建立針對外地醫生進修的教育平臺,相信以後還會有針對患者的疾病教育。“我希望患者、家屬和醫生間多些理解,畢竟我們需要共同應對的是疾病,目的是一樣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