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網上瞧病”是件冒風險的事兒 誤診率超四成

“網上瞧病”是件冒風險的事兒 誤診率超四成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3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信有不少市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或親人身體出現不適後,嫌去醫院費時費力,習慣性地先上網查問一番,然後根據結果去藥店買藥。不過有專家表示,雖說“網上瞧病”省時省力,可背後超四成的誤診率不容忽視。

“網上瞧病”是件冒風險的事兒 誤診率超四成

膽結石診斷爲膽囊炎痛風診斷爲關節炎

今年34歲的劉女士,在體育南大街一家廣告公司做美編。3個月前,劉女士隱約感覺肚子不舒服:感覺肚子的右上部分脹脹的疼,看到油膩的食物就不想吃,有時還會噁心,口發乾,渾身感覺沒勁兒。劉女士打開電腦,登錄了一家健康網站,通過查詢和搜索,劉女士很快找到了答案——膽囊炎。隨後,劉女士通過百度查詢找到了幾種治療膽囊炎的藥。

可出乎她意料的是,兩個多月下來,她的那些不適症狀非但沒有減輕,且有越來越重的勢頭。無奈之餘,劉女士來到河北省中醫院。在該院消化科,醫生通過詳細詢問及查體後做出初步診斷,可能是膽結石。通過B超檢查,醫生的診斷得到證實,且結石還比較多。最後,劉女士在醫生建議下住院接受治療。

和劉女士的遭遇大致相仿,家住賓南花園的趙先生今年64歲了,最近半個多月來趙先生總是感覺左胳膊肘關節部位疼痛。他的兒子上網查詢後認爲趙先生患上了關節炎。於是,去藥店買了一些治療關節炎的藥品讓趙先生服用。在吃了幾天的藥物後,關節的疼痛明顯加重,且膝關節和右胳膊的肘關節也開始隱隱疼痛起來。後趙先生來到省三院東院進行診治,在這兒被確診爲痛風。經一週的治療後,趙先生關節部位的疼痛症狀消失了。

百位受訪者半數以上曾“網上瞧病”

從本月4日起至昨天,記者圍繞着“網上瞧病”對50位市民和50位網友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五成的受訪者在身體不適時首先做的就是上網“查一查,問一問”。其中年輕人佔到了絕大多數。

受訪者李先生說,他在一家銀行上班,平時工作比較忙,身體不適很難抽出時間去醫院。“再說了,去醫院看病多麻煩,掛號、排隊、檢查、找醫生、拿藥……這一趟下來,沒有多半天的時間做不完,有時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李先生的話代表了多數受訪者的心聲,看病難成了很多人選擇網上看病的主要原因。

記者瞭解到,一般的網上看病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醫療平臺諮詢。由醫院或醫藥企業建立的獨立醫療平臺,如醫院網站和“好大夫”等醫療平臺,針對患者的提問進行解答。二是網友互助。通過網絡互助問答平臺如百度知道等,網友間進行病情討論與互助。三是微信、微博、QQ等問診。通過微信、微博、QQ等平臺與醫生直接交流。

“網上瞧病”有的就是忽悠人

記者在百度上以“頭疼、頭暈”爲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得到27100000條相關信息。打開幾家健康網站的網頁,其標題大都是“專治頭暈、頭痛!”“權威專家爲你解答!”“祖傳祕方”“醫學博士爲您服務”等誘人字眼。進入一家網站,網頁上不僅有“專家”的頭像和介紹,還安排有“在線專家”接受諮詢。接通連線後,對方對記者的“病情”進行了簡單的詢問,隨後就建議到一家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通過鏈接記者發現,對方推薦的是一家民營醫院。

不過,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知名的健康網站則較爲規範,對記者提出的問題除了能耐心給予解答外,還不忘叮囑記者: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瞭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一位專門從事健康網站的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健康網站是由規模較小、效益較差的醫院所辦,這些網站大多將患者誘騙至他們的醫院接受治療。有一些網站推出所謂的“專家在線”,其實沒有從醫資格,對於患者的諮詢,他們往往會把沒病說成有病、小病說成大病,目的就是誘導患者到指定的醫院看病、做檢查、買藥。

“網上瞧病”,不能完全信任

“網上瞧病”究竟靠不靠譜呢?對於這個問題,記者相繼採訪了省人民醫院、省二院、省四院、省中醫院、市二院的多位專家,結果得到的答覆基本一致:可交流,可學習,可參考,但不能完全信任。

省二院神經內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說:“有了網絡、微信、微博等交流手段,確實擴展了醫生與患者的交流空間和渠道,這樣有利於普及醫療保健知識,但也僅僅限於交流和學習。對於‘網上醫生’開具的‘處方’還需謹慎對待。就我接診的患者中,有好多患者曾有過網上看病的經歷,這其中的誤診率超過了四成。”

出現醫療糾紛,維權很困難

那麼,市民究竟該如何避開“網上瞧病”的“陷阱”呢?業內人士的建議有以下兩點:首先應查明醫生資質和網站是否經認證。這些信息可通過當地衛生部門的官方網站“執業醫師註冊查詢”欄目查詢。其次則是警惕推薦醫院的和賣藥的,正規網站的醫生接受網絡諮詢時,一般只提供治療原則、做些健康知識普及,不會隨便推薦具體的藥物或指定病人到哪個場所做治療。

律師翟志龍說,“網上瞧病”如果出現醫療糾紛等問題,患者難以找到給出治療意見的醫生,相關部門也難以調查取證,造成維權困難。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