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我國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億 養老還需“醫老”

我國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億 養老還需“醫老”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重點推進六大領域消費,養老服務佔了一席之地。去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全方位支持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未富先老的中國,面臨走向深度老齡化的挑戰。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02億人,佔總人口的14.9%,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達到3700多萬名。老年人需要什麼樣的養老服務?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三種模式,能否滿足老人的醫療需求?國家提出探索“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醫和養究竟應該如何結合?從今天起,我們推出“‘醫養結合’探析”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我國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億 養老還需“醫老”

——編者

老年人有兩怕:一怕失能,二怕生病

我國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億,其中60%以上老年人患有心腦血管、代謝等慢性疾病。大量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需要特殊照料與醫療服務。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嶺南路的王炳賢最近一直在爲老伴的照料問題發愁。她的老伴嚴吉鶴已經80歲,退休之後離崗不離職,一直髮揮着餘熱。可是,病來如山倒,他先是受到老年癡呆症的困擾,前一段時間又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夫婦倆只有一個獨生女,平時也無暇照顧老人。“我雖然是醫生,可也70歲了,根本照顧不了他。而且,我身體也不好。”此前,王炳賢看了很多養老機構,但是這些養老機構不少建在遠郊區,讓老伴過去住,根本不現實。

王炳賢自己也總往醫院去看病拿藥,她感慨:“人老了,就怕生病,如今卻是天天圍着醫院轉,捧着藥罐吃。”因爲定點醫院比較遠,王阿姨恨不得自己就住在醫院旁邊,或者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把病看了。

我國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億,其中60%以上老年人患有心腦血管、代謝等慢性疾病。3700多萬老年人處在失能、半失能狀態,需要特殊照料與醫療服務。中國老年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趙寶華說:“老年人有三類需求:基本需求,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長期照護等;服務需求,如醫、養相結合的服務;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也有兩怕:一怕失能,二怕生病。”

生病了,躺牀上不能動了,只有同樣高齡的老伴在身邊照料,這樣的尷尬在整個中國都存在。尤其是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今天,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在一些城市甚至已達到一半以上。目前,農村老齡化水平高於城鎮1.24個百分點。

失能、空巢老人生病了誰來照料?這是一道讓人棘手的難題。送去養老機構嗎?現實中行不通。2013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建成社會福利院、養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各類養老機構4萬多個,牀位390多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牀位20.5張。牀位數遠遠不夠,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有媒體稱,一些熱門養老院要排100多年才能輪上。同時,養老機構服務項目偏少,設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大部分機構不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而且離居民居住地較遠,與羣衆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醫院不能養老,家庭醫生難進家,養老機構沒醫生

社區里老年人最大的需求就是醫療和康復,但社區老年康復照料中心不專業,養老機構診所不具備醫保報銷資格

河北涿州的程阿姨又陪着82歲的公公來北京看病了。程阿姨提前退休照顧公公的3年間,已經好多次來北京的醫院。公公患有老年性癡呆,病情不穩定,經常打人,不得不經常到醫院來看病。想在醫院多住些日子,醫院說牀位太緊張,只能來回跑。程阿姨最盼望的就是有醫院護士來照顧公公,既能穩定病情,也能解脫自己。

“社區里老年人的收入狀況都是不錯的,不用擔心生活,最大的需求就是醫療和康復。”北京市玉淵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科主任趙衛華說,“老年人隨着身體的衰老,往往需要一些相對專業的醫療和護理,尤其是病後的照顧。”

然而,專科醫院不可能長期收留老年人。2011年8月,玉淵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託玉淵潭醫院,嘗試建立了社區老年康復照料中心,主要爲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照料中心就在社區醫院,身上哪裏不舒服,醫生護士隨叫隨到,同時中心也在社區裏提供針對老年人家屬的護理講座和培訓。

北京八里莊街道所轄的35個社區中,60歲以上老人共計1.9萬人,雖然大部分老人身體硬朗,暫時不需要社區養老服務,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模式受限。經調查,社區裏有失獨、失能、孤寡、低收入等老年人25位,他們需要更加細緻專業的醫療照護。

目前各地推行的家庭醫生服務,大多停留在給慢性病人查血壓、測血糖等基礎性免費服務上,仍沒有開展入戶診療服務,也沒有明確的費用支付辦法。因此,各地探索的家庭醫生服務,進展都不是很順利,家庭醫生實際上還進不了家。

那麼,養老機構能不能解決醫療問題?據調查,目前的養老機構,主要有民辦養老院和民政部門的公益養老院兩大類。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務的老年養護牀位偏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簡陋、功能單一,難以提供照料護理、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務。

北京樂老匯養老中心位於海淀區羅莊西里,今年7月份開始試運營,主要面向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服務,併爲周邊社區老人提供普通日間照料和老年餐廳等服務。中心有護理牀位20張,並配備專業的護理員,院長由協和醫院退休護士長擔任。除去日常的照護服務外,一些診所已經入駐。但是,診所並不具備醫保報銷資格,老人看病仍需要到醫院去,非常不便。

去年,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對北京市核心城區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表明,約半數的被訪老年人有上門看病的需求;超過23%的老年人表示需要接受上門護理服務。北京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市400多家養老機構中,只有31家實現了老人看病的醫保報銷。

失能半失能老人希望緩解“養老難”和“看病難”

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管理,醫療機構由衛生計生部門管理,醫保由社保部門管理,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醫療和養老資源不能融合

10月29日,成都錦江區靜頤養老助殘中心裏,82歲的於進田老人吃過午飯,坐在一樓大廳沙發上看報。

“到明年3月份,我在這裏就住夠3年了。”老人有頸椎病,有時疼得天旋地轉,站不穩,一年住3次院。除此之外,她患高血壓、糖尿病已經十七八年了。

於進田老人家住金牛區茶店子,但附近沒有合適的醫療養老機構,她被兒女跨區送到錦江區來。費用每月2200元。

靜頤養老助殘中心隸屬錦江區婦幼保健院醫療管理集團,可以爲老人提供醫療服務。中心負責人鄭文清是主管護師。她說,這裏48位老人近一半生活不能自理。醫生會爲老人們做體檢,每月有常規體格檢查。中心請了7個護工,每人負責兩到三個房間。筆者看到,由於中心地處城區,受條件限制,規模小了點。

84歲的賴復先老人拄着柺杖,走出房門,中風後要做恢復鍛鍊。鄭文清要求他每天在院子裏走15圈。“我在這住3年了,跟老人們處得很好,他們照顧也周到。住了不想走。”賴復先笑着說。

養老機構讓老人住下不想走,是因爲它具有醫療資質,能解決老人的治療、康復問題。越來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進“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同時緩解“養老難”和“看病難”問題,治療費用還可以通過醫保報銷一部分,減輕了老年人經濟負擔。

去年,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等多個文件中,均提出鼓勵發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在醫保準入方面,上海市邁出了關鍵一步。目前,上海100多家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中,有85家已經納入醫保定點。

專家表示,醫養結合推進不順暢的重要原因是,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管理,醫療機構由衛生計生部門管理,醫保由社保部門管理,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醫療和養老資源不能融合。此外,養老健康服務業的全新理念尚未形成;長期健康照護保險尚未進入社會保險的框架;養老服務業中的醫養結合政策尚未破冰;適應個性化的服務模式和重在盈利的商業模式存在着明顯衝突;養老健康服務業產品和服務研發明顯滯後於老年人的需求。

民革中央副主席劉家強認爲,醫養結合的方向非常好,但產業發展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政府應建立長期照護的保障制度,解決醫院、老人與養老服務機構三者間服務費用的支出問題,使醫生護士提供的服務有經費來源。

《人民日報》(2014年11月07日19版)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