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21世紀是精神疾病世紀 至少1/5人存心理問題

21世紀是精神疾病世紀 至少1/5人存心理問題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1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1世紀是“精神疾病的世紀”!吃很香,睡很好,祥和舒心,是衡量自己是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指標;老闆、領導等A型性格的人要特別小心心身疾病,焦慮症患者將逐漸趕超抑鬱症,成爲都市最普遍的心理問題;焦慮瀰漫的今天,不少人盲從潮流、迷失自我,任物質慾望擠壓精神空間,正或多或少地做着“杞人憂天”的事。

21世紀是精神疾病世紀 至少1/5人存心理問題

每5個市民中1人有至少一種心理行爲問題

在上海,每5個人中有1個終身有過至少一種心理行爲問題,每8個人中有一個正存在某種心理行爲問題……21世紀是“精神疾病的世紀”!

在主題爲“解開快樂的‘心理魔方’”第九屆解放健康講壇上,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博導肖澤萍作了《二十一世紀:精神疾病的世紀——現代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主題演講。

心理問題在逐漸的認知當中,心理健康在某種意義來講,比身體健康更爲重要。而吃很香,睡很好,祥和舒心,是衡量自己是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指標。

“吃香睡好”衡量身心健康

“健康”的含義除了軀體健康外,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身體健康大家都知道,怎樣纔算心理健康呢?肖澤萍解釋說,心理健康的基本維度和身體健康不一樣,至少還包括:情感狀態、思維狀態、感知狀態、記憶水平、注意水平和智能水平。

如果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比如:當情感狀態出問題,嚴重的後果可能導致抑鬱症、焦慮症;當思維狀態出現問題,最常見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如果智能出現全面減退時,很可能出現癡呆症狀。

如果你目前吃飯很香、食慾很好、睡眠也很好,則說明你的身心狀態不錯。但是,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睡不好、吃不下症狀,就要想一想是不是心理方面出現了問題。

因爲心理波動到一定水平,就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衡量自己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指標有一個簡單的參照,那就是吃得香、睡得好,人感覺祥和舒心,也就是說,整個狀態屬於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

兒童心理問題增加近一倍

21世紀是精神疾病的世紀!對此,肖澤萍說,19世紀是傳染病世紀,20世紀是軀體疾病世紀,但21世紀,各種生物疾病控制得越來越好,上海去年人均平均期望壽命已達到82.51歲,現代醫學對各種軀體疾病都可以很好治療,但對精神疾病民衆仍然不夠重視,有的疾病病因還沒有很清楚,診斷治療還未達到痊癒水平。在全世界範圍內,各類精神障礙發病率可達到17%至20%。在精神障礙高發的國家,甚至可達到25%。

國內一項針對部分精神障礙的患病率變化調查顯示,兒童心理行爲問題發病率最高,增長迅速,1992年發病率爲12.25%,到2004年發展到21.5%,增加近一倍;老年癡呆症從4.61%發展到7.18%,焦慮障礙發病率從3.52%發展到6.1%;抑鬱症發病率從1.66%發展到4.8%。精神分裂等也在快速增長。

在上海,每5個人中有1個終身有過至少一種心理行爲問題,終身患病率達到18.98%;每8個人中有一個正存在某種心理行爲問題,現患率達到12.18%。

“配偶死亡”對心理衝擊最大

地震、離婚、配偶去世、高考失利……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應激事件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衝擊,因此產生的各種心理反應都是正常的,這種反應一般在三個月至一年後又會慢慢淡化。大部分人的心理彈性能夠幫助自己逐漸走出困境,重新適應日常生活。

此外,每天的忙碌不堪也會帶來慢性的應激反應,這些來自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負面壓力,衝突心理反應包括恐懼、焦慮、抑鬱、憂傷、憤怒、敵意等。如果引起失眠、食慾或性慾減退的話,若還不加以重視,還可能引起身心崩潰,甚至在軀體免疫力出現問題後,導致惡性循環。

從肖澤萍局長展示的PPT上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應激事件中,對人“打擊強度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就是配偶死亡。當遇到重要親人失去這種重大變故時,最易出現抑鬱反應。

而令很多觀衆意外的是,結婚、懷孕等同樣也是應激事件,因爲走進婚姻、升級爲父母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比如:結婚後角色的改變、責任的增加等,如果心理調整不當,也會出現問題。

因此,從小培養比較好的人格特質,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就能以較好的狀態應對社會環境的改變,特別是在應對突然出現生活的改變和重大災難時。

焦慮症成新“增長點”,A型“成功者”需小心

老闆、領導中A型性格的人要特別小心心身疾病,焦慮症患者將逐漸趕超抑鬱症,成爲都市最普遍的心理問題。

經過近十年來的心理科普宣傳,很多人認識了“心靈的感冒”——抑鬱症。但近五年來,越來越多的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發現,焦慮症的患者日益增多。趙旭東在臨牀實踐中發現,焦慮症患者是其病人當中佔最大比例的一羣。

焦慮,人人都會體會的到。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以更好的狀態完成任務,但是,如果長期焦慮或過度焦慮,就會危及健康。過度的焦慮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緊張和擔憂情緒。

患者常不知害怕什麼,只是覺得像“驚弓之鳥”,煩躁、坐立不安,對周圍刺激敏感,惶惶不可終日,身體上伴有應激症狀——全身肌肉緊張、乏力感,頭、頸、背痠痛,心慌、胸悶、出汗、失眠、腹痛、小便頻、大便稀溏等。

如今,廣泛性焦慮、驚恐發作、恐懼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強迫症等各種亞型的焦慮症在都市人羣中都有增長趨勢。趙教授說:“有一羣人,頻繁地找醫生做各種身體檢查,宣稱自己肯定得了某種疾病,但檢查結果卻沒有任何異常,這種以前被稱爲疑病症的心理問題現在也被稱爲健康焦慮,因爲患者總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放心。”有人統計過,全科醫生的病人中,約有4.2%是永遠都查不出可以下診斷的疾病,但他們仍然在頻繁不停地查。

自我管理:不忙亂、不亂忙

“每天忙得天昏地暗,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就要擔心自己快要被炒了……”針對一些“上班族”的忙亂工作狀態,趙教授爲現場觀衆提供了遠離焦慮的良方。

趙教授曾在德國學習、工作過三年,他說:“進行自我時間和空間的管理是做到不忙亂,不亂忙的重要方法。時間管理就是做到遵守時間,德國人非常守時,他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記在小本子上,按計劃進行,看似按部就班,但卻井井有條。

他們不願做工作狂,因爲常常加班的人是沒有效率的人。還有一句關於時間管理的話要送給各位,我們不要以加班爲榮,少幹就是多幹。這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前輩的一句話,就是做事要緩着做。”

而空間管理則指要管好物理空間,工作的環境要儘量清潔、整齊、方便、寬敞。趙教授表示,對中國人來說,人際意義上的空間有着特別的意義。很多人最焦慮的就是怎麼與人相處,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管理“私密與開放,親近與自由,依戀與獨立,‘忠’與‘孝’(個人事業發展與照顧家族、大家庭)”之間的關係。處事於若有若無之道,處人於若即若離之間,要學會拒絕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等。

桃花源不再,現代人總“杞人憂天”

期末考試還有幾個月,學生就總害怕考不好;長假結束剛上班,白領便開始擔心本月指標完不成……耿文秀教授用成語“杞人憂天”來說明什麼是焦慮——消極的負性情緒狀態,伴隨着生理緊張的軀體症狀以及對將來(並非目前真實的客觀情景或危險、威脅,而是指向未來——並非一定就會發生不幸或糟糕事件的今後)的不良預測及消極暗示,從而進行自我折磨,整日憂心忡忡、疑慮緊張而致身心俱損。

“也就是說,明知未來不一定就像自己擔憂的那樣糟糕,但控制不了自己偏要往壞處想,想着‘我不行’、‘我做不到’,偏要想到失敗、羞辱、挫折等一切不好的東西。”耿教授說。

“我們今天是桃花源不再的現代人”,耿文秀教授說,現代人的壓力無處不在,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職場競爭、交通阻塞、養老保障是普遍的焦慮,就連兒童身上都壓着父母人生中未竟的期望。“當代人缺乏安全感,焦慮積聚而倍感生存壓力。”

盲從潮流、物慾擠壓精神空間

爲什麼今天我們總感到焦慮、感到不快樂?在耿文秀教授看來,如今人們都看重“活在當下”,而這“當下”卻是渴望物質享樂的“當下”;殊不知越渴望一切物質慾望的即時即刻超量滿足,就越處處、時時感到不滿足。譬如,有些大學生剛畢業就渴望擁有豪宅、名車、高級職位,得不到便倍感焦慮。

耿教授說,經濟發展解決了國人的吃飯問題、讓人們從溫飽走向小康,但中國人的精神虛空仍嗷嗷待哺,可謂處於“飢渴交加”狀態。然而,剛剛解決了溫飽正走向小康的不少國人,卻正用超越時空的富豪標準構建自己的生存理想;而且,不能等待、不能延遲,即刻就要、馬上兌現……這樣的高期望自然會以失望告終,但不願接受失望的人必然會沮喪、焦慮。當我們的大腦被物質的慾望所充斥,留給精神或心靈的呼吸空間被擠壓,自然會感到不安。盲從潮流、迷失自我是導致焦慮的重要原因。

相關文章:
>>老人精神疾病發病率達20%比年輕人高一倍
>>近六成大學新生焦慮情緒高焦慮障礙是疾病需治療
>>專家稱全國1600萬名精神病重症患者有八成未就醫
>>五成“新媽媽”出現心理問題產後抑鬱成常見病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