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胃腸道:人體的第二個“大腦”

胃腸道:人體的第二個“大腦”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3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晏美醫生,資深肛腸專家,中日友好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

胃腸道:人體的第二個“大腦”

生氣會胃痛腹痛,悲傷會食慾下降,緊張會引起腹瀉,驚嚇還會讓人“屁滾尿流”。飢餓時會大發脾氣,吃得好會心情舒暢,胃不和則臥不安。這樣的一些經歷你一定曾經有過,但你知道爲什麼嗎?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志活動不都是和大腦有關嗎,這裏怎麼都和胃腸道扯上瓜葛了?

情志和大腦密切相關不假,但不是專利。人體不但有大腦,還有第二大腦,這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家邁克·格爾鬆教授最早提出的,第二大腦位於胃腸道,所以又被稱爲“腹腦”、“腸腦”。

其實最早提出“腹腦”的概念並非格爾鬆,中國有句成語叫“滿腹經綸”,用來稱讚一個人很有學問和智慧。我們的老祖先很早之前就知道肚子可以裝學問。肚子真的會學習、記憶、思考和指揮嗎?格爾鬆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體胃腸道組織的皺褶中有一個組織機構,即“神經細胞綜合體”,該綜合體能獨立於大腦進行感知、接受信號,並作出反應,使人產生愉快和不適感覺,甚至還能像大腦一樣參加學習等智力活動。

“腹腦”其實就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19世紀中期,德國精神病醫生萊奧波德·奧爾巴赫用顯微鏡在腸壁上看到兩層由神經組織構成的薄如蟬翼的網狀物,這些神經組織就是“腹腦”的核心。這也再次驗證中國人的先見之明,“滿腹經綸”中的“經綸”原意是指整理後的蠶絲,而這蠶絲就是奧爾巴赫發現的“網狀物”。

腸道在身體的地位雖不高,但腸道神經卻有着極高的地位,從起源和形成過程看,它和大腦中樞神經可謂一脈相承,論“輩分”的話,它與大腦平輩。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稱它爲“第二大腦”也完全有理由。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古老生物的早期神經系統一方面逐漸演變成大腦中樞神經,而其殘餘部分則轉變成腸神經。這一過程也可以在胚胎髮育上觀察到。胚胎神經系統形成早期,細胞開始分裂,一部分形成腦中樞神經,另一部份落入胃腸道系統,在這裏轉變成獨立的神經系統。後來隨着胚胎的發育,在迷走神經作用下,才和腦中樞神經建立起聯繫。英國倫敦大學胃腸道專家溫哥特教授說“人體內的兩個大腦,是隨着生物進化的歷程而形成的。”

“腹腦”的作用首先是獨立的。前面介紹肛門時,我們知道內括約肌的作用是不受大腦控制的,其實它是在“腹腦”控制下發揮作用的,不僅如此,整個消化、吸收、排泄過程,都是在“腹腦”控制下獨立進行的。

強調“腹腦”的獨立作用,並不否認它和大腦的對應作用,兩個大腦有時又像是一對雙胞胎,腦腸相通,一個受到刺激出現不適,另一個也會出現同樣的感受。最常見的例子是,當某個部位出現疼痛使用止痛藥,往往是疼痛緩解了,但出現了頭暈、噁心、嘔吐,頭暈時大腦的反應,而噁心和嘔吐則是胃腸道的反應。

“腹腦”的提出可以很好解釋過去我們無法解釋的一些生理現象。

吃爲何和心情有關?餓了會脾氣大發,而一旦吃得好則心情愉快。

研究證實,人的心情好壞與一些物質有關,多巴胺和五羥色胺就是其中兩種最重要的物質。毒品之所以會讓人產生妄想、興奮、躁動和幻覺幻視等,是因爲毒品中的苯丙胺成分是多巴胺的激動劑,可促進多巴胺過多釋放。如果體內多巴胺水平過低,就會使人的情緒低落,產生厭世、對事物沒興趣、提不起精神等壞情緒。五羥色胺作用更廣泛,幾乎參與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所有功能,支配臟器功能、精神狀態以及感覺的調節。抑鬱症患者,除了多巴胺低外,五羥色胺也低,而且主要是五羥色胺低的作用。因此,給患者補充五羥色胺對於改善抑鬱症有促進作用。如此重要的五羥色胺只有5%從大腦分泌,而95%是在腸道合成的。所以腸道又被稱爲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