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專家稱中藥不良反應率僅佔10% 遠低西藥易被忽略

專家稱中藥不良反應率僅佔10% 遠低西藥易被忽略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8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前,有外國媒體報道稱,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中國傳統藥材中發現“有毒物質”。報道引述研究人員的話說,中國人在製作藥物時對這些植物進行了複雜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藥含有麻黃和細辛,而細辛是帶有劇毒的植物,過量使用會引發很強的副作用,但這些中藥的包裝和說明書上沒有註明藥物的毒性有多大。

專家稱中藥不良反應率僅佔10% 遠低西藥易被忽略

如何看待中藥毒性?

中醫講究以毒攻毒、以偏糾偏;採用三種方法減毒增效

其實,以毒攻毒、以偏糾偏,中醫對中藥的毒性早有認識。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毒”,在《黃帝內經》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小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八”的說法。

《中國藥典》2010版收錄常用中藥材和飲片,包括有毒中藥73種,其中毒性大的品種有10種。有毒中藥往往具有獨特療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如現在已得到世界公認的治療白血病的砷製劑、治療重症肌無力的馬錢子、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雷公藤等。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在傳統經典中,中藥按毒性分爲“大毒、有毒、無毒”三大類。在中藥的臨牀使用上,一般有3種方法減毒增效:一是炮製減毒,通過特殊的炮製工藝,降低或消除中藥的毒性。中藥炮製屬於保密技術,通常禁止外國人進入,國外對此不瞭解,容易產生誤解;二是中藥配伍減毒。在中醫臨牀上,不是單用其中一味藥,而是多種藥物聯合作用,實現減毒增效;三是有毒中藥按處方藥管理。凡有毒的中藥,在遴選過程中都不會劃入到OTC(非處方)藥物中,此類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具體指導下使用。

中藥的副作用大嗎?

中藥的不良反應率只佔10%;但中藥也不應久服

從傳統中醫藥理論來看,“藥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藥。”中藥,即使是單味藥,由於所含成分複雜,其功能與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僅限於一種。中藥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諸多功能與主治中的一部分,其它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屬於“與用藥目的無關”,會帶來不良影響。從臨牀上看,中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只佔10%左右,遠遠低於西藥,並且嚴重不良反應較少。不過,由於中藥不良反應往往較輕,所以易被疏忽,今後應當加大對中藥不良反應監測的力度。

事實上,有關部門一直對中藥實施嚴格的監管。在中藥新藥註冊管理方面,已經制定了中藥安全性評價指南,並建立了覆蓋全國範圍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並重點研究建立適合中藥特點的“毒性中藥”安全性評價方法及其質量控制標準。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中藥的不良反應遠低於西藥,但爲了防止對身體的傷害,中藥也不應久服。在中藥臨牀使用上,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對症用藥,嚴格按照適應症用藥;二是嚴格用藥量。按《藥典》的規定使用藥物,如超劑量用藥,醫生要謹慎把握;三是要遵循中醫的規範,不能長期使用。

此外,我國對中藥是按藥品管理的標準,而有些國家是按照營養食品補充劑的標準管理,管理標準不同,有時難免出現錯用現象。比如,日本將小柴胡湯製劑廣泛用於治療各種肝炎,且長期服用,結果有人出現間質性肺炎,而在我國,按中醫辨證治理應用小柴胡湯近2000年之久,至今依然安全、有效。

細辛和麻黃有毒嗎?

細辛和麻黃本身有毒,但臨牀使用中會消減毒性成分

細辛是中醫臨牀上常見藥,主要功能是辛溫解表,可用於風寒溼痹關節痛和慢性氣管炎等疾病的治療。細辛是一種有毒的中藥,含有黃樟醚,這種物質會作用於人的呼吸中樞,阻止氧代謝,嚴重的會破壞肝細胞,引起肝中毒,甚至誘發癌症。

在中醫臨牀上,用細辛安全嗎?如何有效消除細辛的毒性成分?專家指出,黃樟醚是一種極易揮發的物質,通過水煎煮20-30分鐘,95%的黃樟醚都會揮發掉,不會因服用而出現中毒。

在臨牀上,細辛的使用量有嚴格的規定,成人一天的用量不超過3克,如果超過用量標準,實行臨牀醫生雙簽字制度,醫生除了在處方上簽字,還要在藥物旁邊簽字,以確保用藥安全。

據瞭解,細辛確實含有有毒物質,但只分布在莖葉部位,根部並未檢出有毒物質,我國國家藥典規定,細辛只可使用地下部分,這是因爲在葉片中有微量的有毒物質。

麻黃是中醫臨牀常用藥,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麻黃中含有麻黃鹼和僞麻黃鹼,這些成分在國際上被認爲是毒品。一般而言,麻黃的臨牀使用量,南方成人不超過每天3克,北方人不超過6克。如果超量使用,也需要醫生雙簽字。麻黃的副作用主要有使人興奮、煩躁不安、血壓升高等。在臨牀上,麻黃有嚴格的適應症:熱症、內熱、容易出汗的患者,腎氣虛的患者,不允許使用,否則的話,哮喘會加重,嚴重的會造成休克。

西醫也應學點中醫

感冒了,開點“板藍根沖劑”;腰痠了,開點“六味地黃丸”……這是不少西醫給患者開出的中成藥。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0%的中成藥是由西醫開出的。

選用中成藥,必須遵循中醫處方用藥原則,如“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依法選方”等。否則,不但於病無益,甚至會因用藥不當而引發不良反應。

中醫重整體,西醫重局部,中西醫屬於兩套不同的醫學體系。西醫對中醫理論基本知識和中藥藥性瞭解不夠,在應用中成藥方面經驗不足,難免會給患者帶來不利影響。例如,對於以發熱、咽喉腫痛爲主訴症狀的風熱感冒來說,板藍根“很管用”;而對於風寒引起的感冒,則效果較差。如果西醫對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缺乏瞭解,遇到感冒患者就開“板藍根”,不僅藥不對症,而且可能引起胃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西醫開中藥還有一個弊端是,西藥與中成藥開在一起,容易出現藥品間的配伍禁忌,輕則會降低療效,重則會增加毒副作用。例如,含有機酸的中成藥,如大山楂丸、人蔘健脾丸,不宜與磺胺類藥物合用,否則會出現結晶尿、血尿等。這些禁忌在藥品說明書以及相關教科書中並沒有明確說明。此外,中成藥所用的原料均爲天然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等物質,化學成分極爲複雜,很多藥理尚不清楚。中成藥和西藥臨牀合用,究竟是相互促進還是相互抵消,目前還缺乏實證數據。因此,中成藥與西藥聯合使用,必須考慮安全性問題。當然,如果因爲中西藥混用的安全性問題,禁止西醫開中成藥,並不利於中藥事業發展。最好的辦法是,讓西醫也學點中醫。

藥品是把雙刃劍。合理使用是福,不合理使用就是禍。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參、術亦能爲害”。因此,爲了儘量減少藥品不良反應,有關部門應儘快制定《中成藥臨牀使用指南》,規範西醫用藥行爲,保證患者用藥安全。(周平安錢忠直周超凡王君平)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