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飲食知識 > 生活常識 > 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很多人都發現,在端午這一天家家戶戶有掛艾草的習慣,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呢?

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

驅蟲

端午節的時候正是夏季,氣溫非常的炎熱,而艾草有驅蚊的作用,將艾草掛在門口可以驅趕蚊子、淨化空氣。

《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爲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健康的寓意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艾葉有祛邪的作用,將艾草掛在門口具有健康、如意的生活寄託。

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糉子一開始不是給人吃的,是屈原跳了汨羅江之後,當地的居民爲了保護屈原的屍身投食給汨羅江的魚兒吃的,後來人們發現糉子的美味,衍生出了各類糉子,但是,端午節這天吃糉子是一直沒有改變的。

保健身體

糉子的品類十分豐富,有綠豆餡、紅豆餡、豆沙餡、紅棗餡、五花肉、鹹蛋黃、葡萄乾、牛肉餡等口味,夏天天熱,身體能量流失快,吃一些糉子可以保健身體、補充能量。

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第2張

爲什麼吃糉子會不消化

許多人會因糉子吃得多而腸胃不適,這主要是忽略了青菜、水果的攝取,造成纖維不足,加上糉子油脂過多,導致不易消化、腹脹等現象。

建議:在吃糉子時若能加些涼拌青菜、沙拉、蔬菜清腸,並搭配水果,則可降低這些不適症的發病率。

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第3張

哪些人不宜吃糉子

糖尿病患者

對於糖尿病病人而言,紅棗糉和甜糉子不適合多吃。糉子含糖量較高,如果糉子中加入了紅棗、豆沙則含糖量更高,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還有生命危險。

血糖不穩定的人也需要少吃糯米食品。大米飯的血糖指數是56,而糯米飯的血糖指數是87,遠高於米飯,這意味着吃糯米比吃大米更易導致血糖升高。

老人和兒童

糉子中含有許多糯米,黏性大,老人和兒童的腸胃功能相對較弱,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建議:如果一定要吃盡量選擇小糉子,尤其是含有粗糧、薯類的糉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糉子,吃時要細嚼慢嚥,便於消化。

胃腸道病患者

這類人最好不要吃糉子。糉子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糉子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會在胃裏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發。

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若貪吃糉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過於油膩的糉子,也會引起消化不良、脹氣,使疾病加重。

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第4張

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很多人都發現,在端午這一天家家戶戶有掛艾草的習慣,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呢?

各地糉子介紹

北京派

北方糉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糉子個頭較大,爲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糉。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糉。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糉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爲餡。

廣東派

南方糉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糉子與北京糉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緻,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冬葉包裹着糯米、綠豆、鹹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蓮子,是傳統裹蒸糉做法,豐富的材料充盈了口感的滿足。

四川派

四川人嗜辣,所以糉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糉,因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爲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其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糉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糉。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蘇州派

蘇州糉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糉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紮時餡裏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嘉興派

浙江嘉興糉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嘉興糉子爲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糉等品種。嘉興糉子當推"五芳齋"爲最,素有"江南糉子大王"之稱。它的糉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糉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許多海內外朋友皆因品嚐過嘉興糉子後,方知浙江嘉興的地名。

海南派

海南糉子與北方的糉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糉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山東派

在諸多品種的糉子裏,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糉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糉子黏糯,夾以紅棗,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汨羅派

湖南汨羅傳說是糉子發源地,汩羅糉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

閩南派

廈門、泉州的燒肉糉、鹼糉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糉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滷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閩南話"熱"與"燒"同含義,所謂"燒肉糉",就是要趁熱而食的糉子,熱食則更有風味。

臺灣派

帶有濃厚的閩南風味,品種甚多,有白米糉、綠豆糉、叉燒糉、八寶糉、燒肉糉。燒肉糉最爲流行,它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有豬肉、乾貝、芋頭、蛤幹、鴨蛋等,成了終年可見的傳統小吃。新竹的"成家肉糉"、彰化的"肉糉"和臺南的"再發號肉糉"都很有名氣。八寶糉也是代表品種,它選料多樣,將豬腿肉、肥膘、栗子(或花生仁)、蘿蔔乾、魷魚分別切成丁,鍋燒熱,先下洋蔥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醬油、麻油炒勻,與糯米拌勻後,裹紮蒸熟,香味濃郁。著名歌星鄧麗君以一首臺語"燒肉糉"的歌曲而大受歡迎,由此可見臺灣糉子在臺灣飲食文化的地位。

西安派

蜂蜜涼糉子始於唐代,是由唐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糉"演化而來的,註釋是"蜜淋",意思是給糉子淋上蜂蜜。在涼糉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主要原料是糯米、蜂蜜。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述當時唐長安城裏"庾家糉子,白瑩如玉"。唐元稹詩云:"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這些都充分說明,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古長安,上自宮廷,下至市肆民間,以糯米加蜂蜜製成的糉子,已成爲膾炙人口的風味佳點。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爲今天的蜂蜜涼糉子。所以西安的蜂蜜涼糉子,歷史最悠久當之無愧。

端午節門口爲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第5張

飲食指南
生活常識
生活禁忌
食材
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