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飲食知識 > 飲食指南 > 冬季養生喝湯最好 注意五個方面煲出靚湯

冬季養生喝湯最好 注意五個方面煲出靚湯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煲湯前的五個注意事項

一、選材

冬季養生喝湯最好 注意五個方面煲出靚湯

很多人煲湯是爲了強健身體、美容養顏,但煲湯切不可“道聽途說”,而需有針對性地從中藥材不同功效出發,根據中醫傳統理論辨證選用,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方能有助於身體健康。那麼如何選擇適宜的煲湯藥材呢?一是辨證選用,即分析、辨別疾病的寒、熱、燥、溼等症狀,通曉中藥的寒、熱、溫、涼等性質,在此基礎上辨證論治,選用對症的中藥材。在中藥的選擇上,最好選擇經民間認定的地道藥材,如淮山、芡實、沙蔘、玉竹、黃芪、枸杞、百合等。

“多放調料提味兒”是煲湯中的一大誤區。調料太多太雜可能會串味兒,影響了湯原有的鮮味,也會影響肉本來的口感。一般來說,一種肉配合2~4種調料就比較完美,比如煲雞湯時只需放入薑片、月桂葉和花椒即可。

二、炊具

制鮮湯以陳年瓦罐煨煮效果最佳。瓦罐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經過高溫燒製而成。其通氣性、吸附性好,還具有傳熱均勻、散熱緩慢等特點。煨制鮮湯時,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熱傳遞給內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溶出得越多,湯的滋味鮮醇,食品質地越酥爛。

三、加水

水是煲湯的關鍵,它既是傳熱的介質,更是食物的溶劑。原則上,煲湯時加水應以浸過所有食材爲原則,使用牛、羊肉等食材時,水面一定要超過食材。人們在煲湯時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是加水不夠,導致中途加水,影響湯的風味。一般情況下,煲湯時的加水量應至少爲食材重量的3倍。

如果必須要加水,也應加熱水。時間要得當。煲湯雖然需要長時間以慢火熬煮,但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大多數湯品以1~2小時爲宜,肉類則以2~3小時最能熬煮出新鮮風味。若使用葉菜類爲主材,就更不宜煮太久。

四、火候

煨湯火候的要訣是大火燒沸,小火慢煨。這樣可使食物蛋白質浸出物等鮮香物質儘可能地溶解出來,使湯鮮醇味美。只有用小火長時間慢燉,才能使浸出物溶解得更多,既清澈,又濃醇。

有些人總怕湯熬的時間太短不進味兒。其實,如果是煲肉湯,時間以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爲最佳,這樣既能保證口感,也能保證營養。時間過長會增加湯中嘌呤的含量,進而增加痛風的風險,同時食物中的營養也會慢慢流失。如果是燉骨頭湯或豬蹄湯,時間可適當延長,但也不要超過3個小時。

五、加鹽不要早

鹽是煲湯時最主要的調料之一。有些人認爲早點加鹽可以讓鹽完全“融入”食材和湯中,提高湯的口感,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爲鹽放太早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也會使湯色發暗,濃度不夠。鹽放得晚並不會影響湯的味道,反而還能使肉質保持鮮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鍋時再加鹽。

喝湯時間有講究

“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這有一定的道理。吃飯前,先喝湯,等於給胃腸加潤滑劑,中途不時喝點湯水,有助食物稀釋和攪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時,吃飯前先喝湯,讓胃部分充盈,可減少主食的攝入,避免過多攝入能量。而飯後喝湯,容易引起營養過剩。

讓湯更好喝的五個祕訣

湯變鮮:熬湯最好用冷水。如果一開始就往鍋裏倒熱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溫,肉的外層蛋白質就會馬上凝固,使得裏外層蛋白質不能充分地溶解到湯裏。

湯變清:要想湯清、不渾濁,必須用微火燒,使湯只開鍋、不滾騰。因爲大滾大開,會使湯裏的蛋白質分子凝結成許多白色顆粒,湯汁自然就渾濁不清了。

湯變濃:在沒有鮮湯的情況下,要使湯汁變濃,一是在湯汁中勾上薄芡,使湯汁增加稠厚感;其二是加油,令油與湯汁混合成乳濁液。方法是先將油燒熱,衝下湯汁,蓋嚴鍋蓋用旺火燒,不一會兒,湯就變濃了。

湯變淡:只要把麪粉或大米縫在小布袋裏,放進湯中一起煮,鹽分就會被吸收進去,湯自然就變淡了;亦可放入一個洗淨的生土豆,煮5分鐘,湯也能變淡。

湯變爽:有些油脂過多的原料燒出的湯特別油膩,遇到這種情況,可將少量紫菜置於火上烤一下,然後撒入湯內,可去除油膩。

以上是煲湯的一些方法,在煲湯的時候,不妨使用起來吧。

飲食指南
生活常識
生活禁忌
食材
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