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健康科普 > 垃圾最後去了哪兒

垃圾最後去了哪兒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8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產生各種垃圾。丟進垃圾箱後它們都去了哪兒?如何被處理的?近日《生命時報》記者來到北京市朝陽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管轄內的垃圾清運站和垃圾處理站,詳細瞭解了垃圾處理的流程,見證了垃圾從有到無再變寶的過程。

垃圾最後去了哪兒

垃圾清運站沒有臭味熏天

每天早晨8點和傍晚6點,環衛中心的工人就開始忙碌起來,將人民日報社家屬區及鄰近一個社區的垃圾收集起來,用小推車運到報社北門的垃圾清運中轉站。這是一座密閉式清潔站,是垃圾處理的第一站,主要負責周邊住宅、學校、企業的日常垃圾壓縮和清運,日處理量爲20噸左右。朝陽區環衛中心宣傳處負責人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像這樣的垃圾清運中轉站在朝陽區有247座,2017年10個月共清運生活垃圾179.19萬噸。

與想象中不同的是,人民日報社北門垃圾清運站沒有臭氣熏天、蒼蠅亂飛、垃圾遍地的現象,而是非常乾淨整潔。垃圾運來後,環衛工人會把它們放入調度機器,將收集來的所有垃圾分別倒入3個大型垃圾箱內。然後通過垃圾轉運車集中運往垃圾處理的第二站——垃圾處理站或填埋場。

垃圾最後去了哪兒 第2張

“一進四出”,循環利用

位於朝陽區高安屯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就是垃圾到來的第二站。記者到達那裏後,第一印象並不會把它與垃圾聯繫在一起,因爲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個花園一樣、草地樹叢遍佈的大型機械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工作人員介紹,園區佔地面積4636畝,綠化面積高達60%。循環經濟產業園,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現代化設備將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整個園區分爲多個獨立廠間,包括北京朝陽清潔焚燒中心,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醫療廢物處理廠、廢舊物資回收中心等。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主要參觀了朝陽清潔焚燒中心和垃圾焚燒發電廠。

從人民日報社北門轉運來的垃圾,會先在清潔焚燒中心的垃圾倉(垃圾池)內存放5~7天,進行脫水和發酵,然後由一個巨型機械臂像抓娃娃機一樣,將垃圾抓起,投入焚燒爐,工程師只需在控制室內隔着玻璃操作即可。後序的垃圾處理步驟也都是在全密閉的空間進行,這些生活垃圾在無數個白色巨型罐子內走着“一進四出”的路。“一進”指垃圾進入焚燒廠充分焚燒,“四出”指垃圾脫水和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殘渣、煙氣、飛灰都要走無害化處理、循環利用的出路。

滲濾液就是垃圾脫出來的水,呈黑色並帶有少量細碎顆粒物,經生化處理和三道膜處理後,其水質達到北京市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可直接外排或用於園區道路降塵和綠化灌溉。垃圾焚燒後的殘渣,會經卡車運輸,傾瀉到衛生填埋場,攤平、壓實後覆上一層30釐米厚的渣土,最後鋪上一層高密度聚乙烯膜。填埋只是其中一種處理方式,新建的建築垃圾處理廠會對殘渣進一步資源化利用。焚燒後的飛灰屬於危險廢棄物,會送到危險廢棄物處理中心;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煙氣可產生熱能,經收集利用可發電,這些電能大部分併入國家電網,其餘爲廠區自用。據介紹,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年發電量達5.1億度,相當於一年節省了17萬噸標準煤。

垃圾最後去了哪兒 第3張

做好日常垃圾分類能幫大忙

目前,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基本實現了自動化作業,處理能力高達每天4800多噸,可處理朝陽區約2/3的垃圾量。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北京市生活垃圾量逐年攀升,2017年達902萬噸,垃圾處理仍面臨許多難題。

城市生活垃圾屬於固體廢棄物的一種,主要包括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三類。雖然很多社區垃圾桶、轉運站都分成這三類裝運,但其實人們並沒有做到分類扔垃圾。工作人員表示,生活垃圾不分類會使得垃圾量過多、處理不過來,混合處理導致可回收利用率低,造成極大浪費。如果小區垃圾桶裏有建築垃圾混進來,當生活垃圾焚燒時,焚燒熱值上不去,就可能影響焚燒效果。爲此,工作人員爲民衆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做好垃圾減量,不購買或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儘量使用可重複用的物品,避免浪費;二是生活中做好垃圾分類,將垃圾按照類別投入垃圾桶。可回收物包括紙類、塑料製品、玻璃製品、金屬製品和廢舊衣物;廚餘垃圾包括菜幫菜葉、剩飯剩菜、瓜果皮核、過期食品;其他垃圾包括食品袋、保鮮膜、廢棄紙巾、破碎碗碟等。分類做得越好,垃圾處理和利用就越充分。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