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慢性病和激素類藥物 均可造成骨質疏鬆

慢性病和激素類藥物 均可造成骨質疏鬆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慢性病和激素類藥物 均可造成骨質疏鬆

俗話說“人老骨先老”,骨質疏鬆症被稱爲老年人的“隱形殺手”。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發布的白皮書預測,2020年後,中國人口患有骨質疏鬆症或骨量減少的人數將高達2866萬,而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5333萬。記者從日前舉行的第13屆鈣素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在慢性腎病、風溼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羣中,骨質疏鬆的發生率也在不斷攀升,其危害卻經常被患者所忽視。除了慢性病本身的影響,治療慢性病所使用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也是誘發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之一。

目前,病人看骨質疏鬆,可能會“投奔”骨質疏鬆專科、骨科、內分泌科、腎臟內科、風溼科、老年科等多個科室,這使得在該病的治療上,各學科往往各自爲戰。在本次論壇上,來自上述學科的國內外權威專家聯合呼籲,對骨質疏鬆應該建立多學科聯合干預,多學科攜手診療、全程管理骨質疏鬆患者,可顯著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率。同時,預防的“戰線”應該儘量前移,從青年時期甚至更早開始預防。老年人要科學補充鈣和維生素D,尤其是年輕時曾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人羣,要重視骨密度監測,及早防範骨質疏鬆。

慢性病和藥物

均可造成骨質疏鬆

由於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骨質疏鬆症患者全身骨頭變脆,很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鬆症可發生在不同性別和任何年齡,但相對來說,絕經後的婦女和70歲以上老年男性更爲常見。另外,一些慢性病患者也日益成爲骨質疏鬆高發的“重災區”。

國家衛計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內分泌代謝組副組長、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夏維波教授指出,國內外研究顯示,慢性腎病、風溼性關節炎、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質疏鬆。這些慢性病患者由於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長期服藥治療,尤其在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時,骨量悄悄地、不斷地流失,導致患骨質疏鬆的風險明顯增加。

“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導致營養不良,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免疫系統疾病,都可能引起骨質疏鬆。”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學會名譽主委、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徐苓教授表示,一些病情嚴重的成年哮喘患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控制病情,年老後需要警惕發生骨質疏鬆的可能性。

“我們主張成年患者只要用上糖皮質激素,就應該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徐苓表示,相對而言,兒童哮喘患者儘管也需要使用糖皮質激素,但由於用量小且多屬於短期用藥,加上孩子處於生長期,藥物對骨骼的不利影響是暫時的,今後可以補回來,家長只要平時注意給孩子適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即可,無需過度擔憂。

五分之一患者

1年內死於髖關節骨折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常見部位是脊椎、髖部和橈尺骨遠端。研究顯示,50歲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約有1人、50歲以上男性每5人中約有1人會經歷一次或多次骨質疏鬆性骨折。

夏維波表示,對於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危害性,公衆的警惕性較低。實際上,50%的人在出現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還會再遭受第二次骨折,在治療和護理上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費用高昂,疾病負擔沉重。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危害更在於,多次骨折會令患者病殘率和死亡率顯著增加。“很多人會認爲,得了骨質疏鬆並不是立即要人命的大病。”徐苓表示,其實它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根據2011年發佈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治指南》,在骨質疏鬆髖關節骨折後1年內,患者死於併發症的比例高達20%,而存活者中約50%致殘,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多學科共管

髖部骨折率可降38.1%

對骨質疏鬆發病風險的忽視,在慢性病患者羣體中相當突出。若沒有醫生的耳提面命,慢性病患者往往不知道要關注骨骼健康,而在現有的醫學分科體系下,臨牀醫生往往更關注原發病的診治,對伴隨而來的骨質疏鬆不夠重視。

例如,多種慢性腎病都需要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而腎內科醫生往往關注的是如何治好、控制好腎病,而對患者骨質疏鬆或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危險和防治,則視爲骨質疏鬆專科醫生的工作,病人要了解自己患骨質疏鬆的風險,還得多跑一個科室諮詢,費時費力。如果病人因骨質疏鬆性骨折到骨科就診,大多數骨科醫師只是負責骨折的治療處理,對於慢性腎病等引起病人骨折的原發病,也是轉交給相應的專科醫生。種種折騰,導致我國骨質疏鬆患者在骨折前後骨質疏鬆檢測率、治療率偏低。調查顯示,髖部骨折患者在骨折前就獲得檢測的只有4.3%。

而根據美國的管理經驗,對骨質疏鬆患者採取多學科協作、全程管理,不僅可以令患者少受“折騰”,可使患者的髖部骨折發生率下降38.1%。

孕期補鈣

不會讓胎兒“長牙”

骨質疏鬆的預防分爲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的對象主要是兒童和青少年,通過補充足量的鈣,以獲得最佳的峯值骨量,而年輕時積累的骨峯值越高,可供日後消耗的“資產”也就越多,年老時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也就越低。二級預防的對象是針對有骨質疏鬆危險因素、出現骨量減少的人羣,例如35歲以上的人羣、孕期和絕經期女性等,應防止將來發展爲骨質疏鬆。

徐苓指出,調整飲食、積極運動是維持骨骼健康的基礎措施。另外,骨健康不能只補鈣,而應該同樣重視維生素D的補充。在選擇鈣製劑時,不能單看鈣的濃度,更理想的選擇是含有維生素D合成的高濃度碳酸鈣製劑。

“補鈣要從子宮開始。”徐苓表示,尤其是孕期,因胎兒的生長,孕婦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現缺鈣,孕期抽筋往往意味着缺鈣。孕婦補鈣要比普通人更高一些,普通人是1000毫克,孕婦是1200毫克,對於民間傳說“孕期補鈣會讓胎兒長牙”,徐苓表示這是不科學的傳聞,每天1200毫克的補鈣量不會導致胎兒長牙。

很多老年人覺得,鈣片吃多了會有便祕,有人覺得,每天喝牛奶補鈣更好吸收,也有人覺得,“補鈣是浮雲,曬太陽足矣”。“每天兩杯牛奶原則上可以補到500毫克的鈣,只要能補到足量的鈣,不吃鈣片也沒關係,但問題是老年人對鈣的吸收能力可能會下降,單靠食補,鈣的吸收量未必足夠。”徐苓表示,有些老年人出現便祕跟補鈣有一定關係,建議在補鈣的同時多吃蔬菜、多運動。她表示,除了牛奶、鈣片,新鮮蔬菜裏也有鈣。

對於“曬太陽補鈣”,徐苓表示,老年人體內的維生素D不足,應該多曬太陽,但如果沒有配合鈣的充分攝入,單曬太陽還是不能防治骨質疏鬆。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