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終結埃博拉疫情 傳統公共衛生手段仍是利器

終結埃博拉疫情 傳統公共衛生手段仍是利器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3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肆虐1週年之後,西非埃博拉疫情終於得到控制,流行接近尾聲,正在向完全中止推進。有關國際組織和科研機構騰出手來開始系統總結研究成果和防控經驗教訓。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埃博拉病毒病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專家表示,當前國際社會急需探討如何預防疫情的反覆,以及如何根除埃博拉。

終結埃博拉疫情 傳統公共衛生手段仍是利器

目前仍缺少系統研究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西蒙博士在研討會上介紹了自己的一項研究成果:80%的埃博拉患者在家庭和社區感染,醫院感染佔15%,而通過葬禮感染的僅佔5%。他的發言一結束,就有聽衆舉手提問表示質疑,因爲一般認爲民衆在喪葬過程中接觸屍體是埃博拉傳播的重要原因。對此西蒙解釋說,可能是因爲該研究涉及的病例多是在葬禮習俗得到干預之後患病的。

研討會上很多國內外專家介紹的研究成果,都是小樣本、特殊時間和地理環境下的疾病流行情況。這主要是因爲之前科學界對埃博拉的研究並不多,而此次有來自各國的至少32家實驗室和研究機構支援西非防控,各自的樣本量有限,而且客觀條件差異較大。

“對於埃博拉,我們還不能說了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說,無論是流行病學、病毒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診斷,還是臨牀治療,目前全世界科學家對於埃博拉的瞭解都不繫統,這也是疫情初期應對不及時的重要原因。現在科學界關心的重要問題,就是對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和交流,獲取更多的認識。

儘管是零散的研究,科學界還是有一些新的共識。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衛生中心湯姆博士介紹,此次西非的埃博拉毒株與此前中非流行毒株不同,傳染性更強,目前傳播主要還是在護理、下葬過程中的直接接觸,而患者傳播能力在發病的不同階段也不相同。世界衛生組織代表皮埃爾博士介紹,儘管沒有特殊藥物,但是埃博拉患者治療與不治療有很大差別,治療患者死亡率約30%,而不治療死亡率高達70%~80%。

巴斯德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埃博拉患者從感染到發病一般約9天,這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調查的約10天基本一致。軍事醫學科學院曹務春教授介紹,臨牀發現,75%的埃博拉患者會發熱,一些人會出現嘔吐、腹瀉、疲勞等症狀,但都不是特異性症狀,“原來我們叫埃博拉出血熱,但是隨着對該病認識的加深,現在叫埃博拉病毒病。”

西非應對能力還需加強

埃博拉疫情暴發以來,人們對疫苗和特效藥物的研發進展格外關注,希望藉助科技產品快速終結疫情,但是此次應對埃博拉採取的還都是傳統公共衛生手段,即加強病例確診、密切接觸者追蹤、醫護人員防護等,西非的特殊之處是還要改變傳統葬禮習俗。

湯姆表示,疫情發展趨勢表明,此前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今後完善這些措施很重要。疫情暴發初期之所以失控,主要原因是當地公共衛生設施奇缺,無法及時發現病例和追蹤密切接觸者。

皮埃爾在研討會上發問:這次西非埃博拉控制住了,但西非準備好應對未來的暴發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算最終完成任務。

皮埃爾介紹,此次全球聯手應對埃博拉的過程,已經爲西非提升自身能力打下了基礎。比如,形成了一定的實驗室網絡,包括生物安全三級、四級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對其他傳染病也可以進行及時檢測;建立了及時通報流行病學數據和疫情監測的機制;醫療機構的防護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經過培訓,公衆對疾病預防有了一些瞭解等。

但是,外部緊急援助的成效在當地能否持續,是很多人的擔憂。因爲這些地區的疾病監測報告等公共衛生體系還非常薄弱,一些地區的政治動盪也會對此造成影響。

“上世紀40年代,瘧疾促進了美國疾控中心的建立,2003年的SARS促進了中國公共衛生的發展,希望這次埃博拉疫情能促進非洲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王宇說。

與會專家表示,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可能再次出現,要根除埃博拉,不能光指望特效藥和疫苗,還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世界各國對埃博拉都應保持警惕,並給予西非持續的幫助,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需要政府間的支持與合作。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