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培養真正會看病的醫生

培養真正會看病的醫生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5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下我國在醫學教育及職稱評定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讓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擔憂不已。對如何培養真正會看病的醫生,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

培養真正會看病的醫生

■好醫生要在服務病人上下功夫

“職稱晉升對醫生來說,是尊嚴,是前途,是飯碗,是面子。”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臺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北京順天德中醫醫院院長王承德委員看來,現在醫師晉升職稱要求將專業職稱外語成績、發表一定數量的科研論文、完成科研項目、獲得成果獎勵等作爲硬件考評,讓很多醫生心力交瘁。

王承德說,當前主治醫師晉升副高,一般要求3篇核心期刊論文,甚至要求臨牀醫生必須在SCI數據庫文獻上發表論文,並以SCI影響因子的分值高低作爲晉升評比的條件。而基層醫師卻沒有這些資源,就造成了論文造假、論文買賣猖獗,“期刊越辦越多,篇幅越來越長,水平越來越低”。

“我曾經看到一家縣級醫院報告過250多例肺間質改變病例,我在大醫院一年也碰不見幾例。這是非常荒唐的。”王承德表示,由於職稱晉升上該硬的條件——臨牀技能不硬,不該硬的條件——科研論文硬了,就造成醫生高職低能,科研和臨牀“兩張皮”。

王承德表示,當前一些網民提出“去三甲醫院要找退休年齡的副主任醫師看病更實惠”的攻略,雖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說明現行晉升體制下“重科研輕臨牀”導致的弊端,已經被社會逐漸認識到。“真正好的臨牀醫生應該在臨牀技能提高、在對病人的服務上下功夫。”

王承德建議,我國應建立以臨牀技能考覈爲主,綜合考慮接診服務數量、質量等標準的醫師職稱晉升評價辦法,取消專業外語考試、論文和科研項目及成果作爲晉升條件。同時,打破醫生晉升標準“一刀切”的格局,對醫學教育類的職稱,臨牀醫療類的職稱,基層、社區醫院醫生考覈分別制定考覈標準,甚至也可借鑑國際通行做法,摒棄職稱評定,醫生持資質上崗,定期考覈。

在3月7日舉行的醫衛小組聯組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表示:“職稱評定改革不是個新問題。但職稱評定改革都是卡在一個口,原則上我們說了不算。我們會積極去呼籲。”

■院校教育存在兩大問題

對當前醫學院校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俞光巖委員在3月7日政協會議醫衛小組聯組會議上的發言,得到了很多委員的贊同。

俞光巖認爲,當前一些醫學院校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某些新辦院校,教學資源有限,師資明顯不足,但是盲目擴招,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二是由於教育管理部門評估高等院校教育質量過於偏向科研,使得一些辦學歷史較久、水平較高的醫學院校專注於科研論文的產出,而放鬆對學生的臨牀實踐和技能的培養。“畢業生通過執業醫師、助理執業醫師考試,僅僅是達到合格醫生的最低標準。而近年來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的畢業生考試通過率低,這意味着這部分院校培養的學生中,相當一批是不合格的醫生。”

俞光巖建議,應該將執業醫師、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納入醫學院校教育質量評估指標。教育部對於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很低的醫學院校,應該給予黃牌警告、限制招生人數甚至停招學生等處理,促使醫學院校重視教育條件改善和教育質量提高。(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路還很長”

2015年是我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設的元年。對於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目前存在的問題,蘇州大學副校長熊思東委員認爲,最主要的就是規培基地太少,質量不可控,缺乏補償機制和鼓勵機制。

熊思東說,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需要規範的培訓內容和嚴格的督查手段,如果沒有投入的保障,僅靠榮譽感,積極性很難維持。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學院院長瞿佳表示,從今年起,七年制臨牀醫學專業招生將和“5+3”合併,構成一體化臨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並納入招生單位當年碩士生招生計劃及管理。然而,目前教育部並沒有因此增加研究生的名額,“七年制與‘5+3’融合後,會把全部研究生的名額佔了。現在開設七年制臨牀專業的醫學院校校長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加強精神科、兒科等臨牀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是我國住院醫規培工作的重點內容。然而,瞿佳指出,前一段時間,教育部在很多高校新專業的評審中,把一些院校申請新設精神醫學的要求否掉了。“後來我才聽說當時評審專家組中只有一位是醫學專家。”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