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馬鞍山醫改調查之一:公立醫院“起死回生”

馬鞍山醫改調查之一:公立醫院“起死回生”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前,醫改已步入深水期,公立醫院改革亟待破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事關醫改成敗。馬鞍山市作爲醫改試點城市,其以“管辦分開、區域醫療資源整合”爲改革路徑,取得了一些成效,被業內稱爲“馬鞍山模式”。那麼,該模式存在哪些利弊?能否爲醫改提供借鑑?從今日起,人民網推出系列報道,以饗網友。

馬鞍山醫改調查之一:公立醫院“起死回生”

人民網北京1月5日電(記者傅立波、王宇鵬)“看病的患者越來越少,醫護人員士氣萎靡,人心渙散,工資沒錢發,上門討債的堵在辦公室門口,眼看着醫院辦不下去了,我也許會成爲公立醫院破產的第一個院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馬鞍山市中醫院院長章登明指着頭上的白髮說:“這都是當時給急白的”。

不止是中醫院,其它市屬公立醫院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兒去,深陷虧損泥沼,均在破產的邊緣掙扎。2008年,馬鞍山醫療衛生領域的一次大變革,成爲該市公立醫院的“命運”轉折點。馬鞍山市組建市立醫療集團(以下簡稱醫療集團),將市屬的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和傳染病醫院整合其中,通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明確各自的定位發展方向,解放了醫院生產力。

市人民醫院從當時的小配角,一躍成爲馬鞍山市的龍頭老大,醫療實力反超曾經佔據半壁江山的馬鞍山市中心醫院,其他醫院均煥發出勃勃生機,醫療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實現了“特大疾病不出市”,減少了患者異地就醫人數,基本滿足了本地居民的醫療需求。至此,馬鞍山的衛生事業改革初見成效,這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改革被業內稱爲“馬鞍山模式”。

困局倒逼改革

2005年,章登明“臨危受命”,從衛生局調入市中醫院任院長。“那時候醫院負債累累,連工資都發不出,好幾次被法院凍結賬戶。”章登明對上任後的苦日子記憶猶新,“對外疲於應對債務,對內要穩定人心,內憂外患之下,一度覺得幹不下去了。”

市人民醫院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一般來說,人民醫院往往是一個地方的龍頭醫院,但在馬鞍山卻處於“名不副實”的弱勢地位。2008年,市人民醫院的牀位有500張,僅是企業醫院的一半。

在這個新興工業城市裏,馬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醫院佔據了全市醫療資源的半壁江山。幾家分散的市屬公立醫院發展遭遇阻滯,發展逐年萎縮。2007年底,4家市屬公立醫院總負債16336.47萬元,資產負債率爲49.69%。

馬鞍山市的衛生事業發展遲緩,與在省里名列前茅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相符。困局倒逼改革。2008年,馬鞍山市下發《關於深化全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試點。政府分離了市屬醫療機構與市衛生局的隸屬關係,組建市立醫療集團,將市屬的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和傳染病醫院納入管理。

記者調查得知,該醫療集團的運作模式與現行國內鬆散型的醫聯體有着本質的區別。馬鞍山市市立醫療集團是獨立法人,集團以產權爲中心,對所屬醫療機構實行人、財、物的統一管理;對既有的學科佈局、技術力量、設備配置進行佈局調整,目前形成了以1個綜合醫院爲核心,3個專科醫院爲特色,向8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輻射的“縱向一體化”結構。這種做法有利於統籌全市的衛生醫療資源,便於充分整合,上下協同,激發所屬醫療機構的內生動力,解放醫院生產力,方便羣衆就醫。

醫療集團首先解救危難之際的中醫院,籌集經費400萬元緊急“輸血”,另建新院進行搬遷,調整學科力量予以強化特色專科。目前,準備“破產關門”的中醫院,2013年的業務收入達到6800萬元,日均門診人數達215人,年出院病人5763人,分別比2008年的收入翻了4番,門診人數增加62,4%;出院病人增長了142.35%。同年,該院被晉升爲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這是我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事。”章登明說。

整合提升實力

納入集團旗下的公立醫院,該如何佈局?醫療集團總院長何少鋒認爲,不能將幾家公立醫院進行簡單的捆綁,而是將其重新整合,形成錯位優勢,讓資源進行優勢互補。

在何少鋒的構想中,整合後的醫療集團就像一艘“遼寧號”航空母艦。市人民醫院作爲集團唯一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學科齊全,綜合實力較強,但部分學科因爲主客觀因素限制,發展後勁受阻;其他專科醫院和醫療集團所屬各個中心專科特色明顯,但綜合服務能力不足。通過走規模化、集約化資源整合發展之路,對所屬醫院的學科佈局結構、人員技術力量及設備設施配置等方面進行合理調整,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特色凸顯的強大的戰鬥合力。

“過去,市人民醫院雖然是核心醫院,學科實力較強,但兒科卻是弱項。”市人民醫院院長何仿分析認爲,市婦幼保健院的兒科雖是強項,卻因沒有綜合醫院的各個學科做支撐,無法解決疑難重症。如果繼續各行其是,兩家都會繼續“打鬥內耗”,制約各自發展。

屏蔽此推廣內容2010年,集團將人民醫院的兒科分離出去,與婦幼保健院組建成兒童醫學中心。與之手法相類似,依託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骨科技術優勢,市中醫院在原鍼灸推拿科基礎上建成了康復醫學中心,短短1年,70張牀位就供不應求,成爲中醫院獨具特色的一張“王牌”。醫療集團乘勝追擊,精心佈局,新增2萬平方米的病區將在明年投入使用,新添牀位180張,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康復需求。

傍名醫,傍名院,背靠大樹好乘涼。以前,幾家專科醫院沒有ICU病房,也缺乏知名專家。如今,各個醫院是一家人了,再也不擔心遭遇危重病人的搶救和診治,因爲人民醫院的專家可以隨叫隨到,參與會診、指導和查房。

2013年初,一位產婦在婦幼保健院分娩時出現羊水栓塞,人民醫院的專家及時到位,成功搶救了這位產婦。“以往醫院之間競爭激烈,爭搶病人,或者老死不相往來,現在大家是兄弟了,需要幫助,招呼一聲就行。”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孫亮說。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