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冬日進補養生前需先要健脾養胃

冬日進補養生前需先要健脾養胃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1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冬日氣溫越來越低,更多人青睞進補養生。中國人喜歡食補,但無論吃多少東西,吃多好的東西,沒有健康的脾胃,怎麼補也難以吸收。因此,中醫師建議進補前先要健脾養胃。

冬日進補養生前需先要健脾養胃

天冷脾胃易“受傷”

在冬季,冷空氣的刺激很容易導致胃腸道疾病。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就是寒邪易傷脾胃,誘發胃腸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消化道出血、胃腸功能紊亂等病變。此外,在寒冷的冬季,人們更偏愛辛辣、油膩的食物,並認爲能這些食物暖胃暖身,實際上,過食滾燙、辛辣的食物也會誘發胃腸道疾病。同時,較低的溫度也促進食慾,吃得過多的直接結果是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胃部不適和腹脹等症狀。加上冬季運動較少,多少會影響消化的速度,更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等情況。

進補要“有效”,先調理脾胃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樑俊雄副教授認爲,現代人的不良飲食習慣如飲食過度、飲食不節,加上精神緊張、工作壓力等,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脾胃受損。在講究進補的冬季,脾胃不好又怎能更好地吸收呢?因此,冬季進補必先調理好脾胃,否則吃了也白吃,反倒加重脾胃負擔。若有不思飲食、腹脹、泛酸、噯氣、口淡、疲倦、易拉肚子等脾胃虛寒的表現,更要注意調理,如果情況嚴重,建議找醫生對症治療。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健脾養胃呢?中醫學自古以來就講究“藥食同源”,可在飲食中加入以下美味又健脾胃的食物——

【大棗】性味甘溫,《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大棗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副教授樑俊雄介紹,大棗亦有鎮靜的作用,特別適宜於失眠、心煩之人。

但大棗不可多食,多食則助溼壅氣礙脾,所以痰濁壅盛、經常腹脹、舌苔厚之人不宜多食。因其含有糖分,糖尿病人及患有牙齒疾病者也不宜多食。

如何吃?——可將大棗煎湯代茶服用,又或者煮粥、煲湯時放入大棗,如大棗雞肉湯。怕冷的人(特別是在月經期間怕冷的女性)可以將大棗與紅糖一起煮後食用,以10-20枚大棗爲宜。

選擇大棗時注意選用皮色紫紅、顆粒大而均勻、果形短壯完整、皮薄核小、肉質厚而細實的大棗。

【山藥】性味甘溫,可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現代醫學認爲,山藥裏含有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患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多吃山藥。

但山藥有收澀的作用,所以,經常便祕者不宜食用,起病初期邪氣盛時也不宜食用。

如何吃?——山藥可做成山藥餅,或者蒸熟做成山藥丸子。更多的是用於煲湯,如排骨山藥湯。每次食用以15g-30g爲宜,山藥要去皮食用,以免產生麻、刺等異常口感,切片後需立即浸泡在鹽水中,以防止氧化發黑。

【薏苡仁】性味甘、淡、涼,《神農本草經》裏記載:“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溼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也就是說,久病體虛、病後恢復期特別適宜食用。薏苡仁除健脾養胃外,還可滲溼,所以對於四肢水腫或者有痰飲的人特別適宜。

但也因其滲溼的作用,便祕、孕婦及滑精、精液不足、小便多者不宜服用。

如何吃?——一般可煮粥、煮飯食用,每天30g即可。

【黨蔘】味甘,性微溫。有益氣補血、生津止渴、和胃健脾的功效,可以說是“中藥中之大補珍品”。黨蔘的種類繁多,但以山西太行山潞安州(即現今的山西長治)的上黨人蔘爲道地藥材,故以“潞黨蔘”命名。樑俊雄提醒,服用黨蔘時忌吃有散氣作用的蘿蔔,也忌飲濃茶。肝火盛者及起病初期邪氣盛時不宜食用。

如何吃?——黨蔘洗淨後放入蒸屜中蒸1小時,待涼後,切成薄片,用開水浸泡代茶飲。也可煲湯,如黨蔘大棗燉排骨湯。每天以10-30g爲宜。

樑俊雄提醒,要健脾養胃,除了吃得對,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飲食上注意少量多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選取適量蛋白質、低脂、富含維生素的膳食;儘量少吃對胃有刺激、過於濃烈的香辛料;太熱、太冷的食物也要少吃,避免吃鹽漬、煙燻、不新鮮的食物;戒酒、戒菸,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可配合穴位按摩及艾灸

除了飲食調補之外,配合一個簡單的穴位按摩加灸法效果會更佳。樑俊雄表示,日常按摩加灸足三裏穴。足三裏爲保健要穴。《黃帝內經·靈樞》中記載:“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裏”。

足三裏位於小腿前外側,在外膝眼下3寸,按摩頻率爲一週3到4次,每穴每次5-10分鐘,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每次按壓要使足三裏穴有酸脹、發熱的感覺。然後點燃艾條,距離足三裏穴兩釐米左右,每次灸15-20分鐘,使局部皮膚髮紅。最後,將艾條緩慢沿足三裏穴上下移動,以不燙傷局部皮膚爲度。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