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今日頭條 > 警惕:60歲以上老人容易發生抑鬱 其自殺風險大

警惕:60歲以上老人容易發生抑鬱 其自殺風險大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89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警惕:60歲以上老人容易發生抑鬱 其自殺風險大

老人長期抑鬱致自殺風險很大

“雙節”過了

子女走了

情緒低落了

專訪專家: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教授潘集陽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精神健康伴老齡,安樂幸福享晚年”,即關注老年人精神情況。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陽教授對新快報記者指出,抑鬱在老年人中很常見。大型社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歲以上人羣中重度抑鬱者有1%~5%,70~85歲及以上老人患病率增加一倍。專家認爲,老人抑鬱很常見,尤其是女子離家、年老退休、喪偶的老人,失去了親人的陪伴和生活的目的,容易發生抑鬱,嚴重的甚至自殺。要預防老人抑鬱,需要子女、社會的支持和老人自己的調適。

假後子女又離家空巢老人陷抑鬱

長假一來,平常僅住兩老或一老的家,頓時變得熱鬧起來了,子女的回巢讓平日的空巢老人獲得了欣悅。可熱鬧往往是短暫的。假期一過,子女紛紛離巢回去工作,老人再度恢復空巢生活。房子空,心更空。

國慶節前一個月,女兒說要帶剛出生兩個月的外孫趁國慶長假回吉林老家,老王兩老樂得不行。要知道,女兒已經兩三年沒回過家了。外孫出生後,因爲兩老身體不好,女兒不同意兩老飛到廣州看孫子的想法。這對女兒、外孫的想念,已經讓兩老受盡煎熬了。中秋當天,女兒、外孫和女婿趕回了老家,一家三口陪兩老過了完美的8天假期,又趕着回廣州上班了。這一走,兩老雖說萬般不捨,卻也無可奈何。老王對老伴說,孩子一走,家裏頓時空空蕩蕩的,心裏感覺空空的,可難受了。“只要他們能經常回家看看,比別的什麼都好!”然而,這個與很多空巢老人一樣的想法,在現在卻被認爲是奢侈和難以實現的。

留心你家老人有無抑鬱表現?

專家指出,老年期抑鬱的典型症狀有以下11點,若你家老人有多數症狀,則要引起注意,儘早就醫:

1.顯著的抑鬱心境,晨重暮輕;2.喪失興趣或愉快感;3.自信心下降或自卑;4.無價值感和內疚感;5.感到前途暗淡;6.有自傷或自殺的觀念或行爲;7.睡眠障礙,早醒爲特徵之一;8.進食障礙;9.性慾減退;10.精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勞,活動減少;11.注意力集中困難或下降。

陳伯和老伴住在白雲區某小區,子女不與他倆同住,而且每年頂多回家一次。退休前,陳伯的老伴是一名工廠出納,性格比較內向,也不愛與人交往,即便是退休後,也很少出門。一天,陳伯與老伴吵了一架,吵完後下樓到市場買菜。走到樓下時,他發現忘了帶錢包,便回家取錢包。沒想到一打開家門,赫然發現妻子竟然在房間掛繩子要上吊。嚇得陳伯抖着手,一把把老伴抱了下來。就醫後精神科醫生說,陳伯的老伴有抑鬱症,估計是退休後才慢慢出現的。

除了遺傳因素,甲亢、高血壓、腫瘤等疾病治療也可激發抑鬱,而最受關注的導致老人抑鬱的一大因素是孤獨——子女離開、退休或被送養老院。“20%的人65歲以後很可能患不同程度的抑鬱,女性比男性多。”潘集陽指出,“目前我國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退休,退休後就要開始學會適應退休生活,若難以適應,過了65歲之後一旦沒了如旅遊、幫子女帶小孩等生活目的,很容易出現抑鬱。”潘集陽表示,習慣上班的人在退休後與人接觸減少,容易有社會隔離感,出現抑鬱反應,這在較早退休的男性中更多見。

他稱,一方面老人對身體疾病和精神挫折的耐受力下降;另一方面,老年遇到的“不好的事”可能越來越多,包括子女分居、親友亡故、地位改變、經濟困難、居住地動遷等,加重了老年人的孤獨、寂寞、無用、無助感,成爲抑鬱、沮喪的原因。此外,各種擔驚受怕也讓老人容易抑鬱,包括對疾病、生活保障的擔心。抑鬱綜合焦慮,一個不小心,他們就可能選擇了斷自己的生命。

抑鬱可防可治

超過兩週不能緩解要看精神科或心理科

張姨總覺得自己心臟有事,常覺得心慌、胸悶,懷疑自己得了心臟病;有時又說腰痛,懷疑自己有腰椎病。剛開始,張姨的兒子帶着她到醫院拍片做檢查,但醫生消除了張姨的疑慮,她所擔心的病都沒被診斷出來。張姨不相信,頻繁出入各大醫院的心內科、骨科。最後,在醫生的建議下,張姨的兒子帶母親看了心理科,並接受心理科醫生建議,多給母親關心。

“心情抑鬱超過兩週不緩解,就應該到醫院精神心理科看看了。”潘集陽告訴記者,懷疑是抑鬱症,應該先到醫院精神心理科看看,看是否需要藥物結合心理治療。老年抑鬱與年輕的成年人抑鬱相比,對憂傷的情緒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常用沒有精神、心裏難受或者表現對外界事物無動於衷,無價值感非常突出。“有的病人,反映說有各種疼痛,卻又怎麼都治不好,也是抑鬱焦慮的表現。”

他表示,預防老人抑鬱,重點在於控制抑鬱的危險因素,有健康問題、孤獨的、隔離的、沒有目標的、害怕的、沮喪的老人,是屬於有較高抑鬱風險的,應該作爲重點預防對象,最好能接受身心關係指導、放鬆技術、認知重建、睡眠行爲等訓練。潘集陽稱,雖然大多數子女都做不到《新二十四孝》的內容,但建立社區、家庭幫助更爲重要,老人自身也要多鍛鍊、與人溝通、調整睡眠和飲食、多出外轉轉。“家庭完整很重要。”他指出,10%~20%老年人在喪偶的第一年會出現抑鬱,如果不治療會持續存在,因此他表示,老年人黃昏戀,子女應給予包容和支持。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