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影視中的滾腳優於今天的足底按摩 可保腎除溼氣

影視中的滾腳優於今天的足底按摩 可保腎除溼氣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0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影視中的滾腳優於今天的足底按摩 可保腎除溼氣

滾腳與足底按摩

著名導演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曾紅極一時。其中“點燈捶腳”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四姨太憶蓮新婚之夜前長坐牀邊,丫環雁兒手捧黑乎乎的藥水盆,馮二媽手舉兩把帶響兒的鏤花小銅錘,跪在牀邊爲她捶打腳底。那嘩啦、嘩啦的捶腳聲緊隨着虛張聲勢的點燈儀式貫穿劇情始末,透着詭異與神祕。

無獨有偶,2003年,李保田主演的電視劇《神醫喜來樂》27集裏,也有一段以洗衣板加中草藥搓腳底治療衆老臣腿腳不利索的情節。這些捶搓腳底的影視情節從何而來?古人用什麼器具、怎樣做足底養生?

明代出現的“滾腳凳”爲一種醫療用具

在首都博物館五樓“老北京民俗展”裏,有個場景吸引了我的注意:洞房拔步牀邊,下置一烏木滾腳凳,就是古代足底保健的代表性器具。

滾腳凳屬腳踏的一種特殊類型。所謂腳踏,又稱“腳蹬子”、“腳牀”或“踏牀”,即擱置或固定在椅或牀前用來搭腳的木櫺或杌凳,作用是增加坐姿的舒適度和穩定性,使高矮不同的人坐下後都能倆腳掌全着地,保持坐位平衡。在腳踏面上安裝滾軸以利於坐者搓滾活動,就成了“滾凳”或“滾腳凳”,最早出現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滾腳凳有竹製也有木質,滾軸光滑、中間略粗且稍高出面板,最少一對,最多三對。

現存美國明那波里斯博物館的明代黃花梨木滾凳和故宮博物院裏的明代烏木滾凳,說明它在當年已普遍使用。滾腳凳中的滾軸懸空裝置,活動時很省勁兒;搓滾時雙足同時前後活動,更符合人體正常騰挪步態,對老年多病、行動不便者頗爲適宜,故它非普通傢俱而應視爲一種醫療用具。

涌泉穴對腎經的保養很重要

搓滾腳凳能養生,首先是它對涌泉穴的刺激作用。“涌泉”在腳掌前1/3、第二、三跖骨間,屈足卷趾腳底凹陷處即得,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又叫“地衝”,意思是說:腎中精氣如泉水,由此源頭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精氣從此生髮,但寒溼也由此潛入。古人多穿草鞋或布底、氈底鞋,所謂“溼由腳下起,寒從腳底生”。腎是先天之本,所以對涌泉穴的保養就比其他經脈井穴的保養更重要。

滾腳凳發明前,養生術中有以手擦涌泉穴法,即用一手固定腳趾,另一手掌根大小魚際緊貼足心,快速用力擦至足心發熱爲止,腳趾再稍加活動,兩足可交替進行。明清醫家或將手擦涌泉列爲“卻病八則”之首,認爲它有“除溼氣,固真元”功效(明·冷謙《修齡要旨》),或編入十二段錦中(清·尤乘《壽世青編》),認爲常習不輟可保晚年步履輕便。

摩、搓、滾法可強壯骨骼、增強肌肉和跟腱力量

徒手自擦涌泉穴雖刺激直接而較易得氣,但僅限環形平動的摩擦手法,且需架着腿、貓着腰才能進行,難爲了腿腳日漸僵硬的中老年人。藉助滾腳凳,人在放鬆垂坐位時即可不勞他人而輕鬆搓滾,不僅扶正祛邪,改善局部功能,還有愉悅身心作用:因能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而增強了長者和功能障礙者的自信心,這與現代康復理念不謀而合;數根橢圓形滾棒對足底的搓滾是推拿手法中摩、搓、滾法的有機結合,對涌泉穴的刺激更加柔和均勻。其次,雙腳的前後搓滾還帶動了下肢運動,既可強壯骨骼、增強肌肉和跟腱力量,還改善下肢關節靈活性並維持正常活動範圍,這對於預防老年跌倒也有積極作用。

除了用滾腳凳,清代學者俞樾還說可用梳髮的梳子從頭梳到腳底,養生的理兒是一樣的。無論徒手自我摩擦還是搓滾、梳腳,有個特點:都是沿腳底大範圍地直線或環旋移動,不用點、按、捏法。我琢磨,一是傳統14經脈裏,在光溜溜的腳底就涌泉這麼一個穴位,犯不着點按;二是足底遍佈豐富的末梢神經網,點按哪兒都生疼,常人受不了。傳統中醫裏有針刺涌泉穴法,那是爲了急救,明代高武《鍼灸聚英》把涌泉和啞門、勞宮等列爲“回陽九針”,用於搶救昏迷厥逆的危重病症。

足反射區域尚未找到科學依據,仍是一種假設

現代的“足療”是以足底反射區爲依據進行按摩的,不同的區域連接着不同的內臟和器官,但足底反射區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迄今爲止還都是出於一種假設,並未看到過相關嚴謹、令人信服的科學論證。洗腳屋裏的許多足療按摩師僅經過內部培訓就上崗,按摩主要起放鬆作用。

至於近年來流行的腳踩凹凸不同的鵝卵石以求健身的路數,就更弊端多多而險象叢生,老年人、糖尿病人、骨關節病人和肥胖者不走也罷。“喜來樂”讓老臣們腳搓洗衣板來舒展腳筋,許是當代編者受到傳統搓滾舒筋法的啓發,而以小銅錘錘腳則只能說是老謀子的“神來之筆”了。

博主簡介:林殷,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系主任、教授。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