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醫院檢查設備存隱患 多人共用胃鏡管增感染風險

醫院檢查設備存隱患 多人共用胃鏡管增感染風險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6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全國多位讀者向本報反映,他們在醫院做檢查時發現檢查設備未經消毒直接使用,擔心會影響身體健康。對此,記者在北京幾家醫院展開調查,並就其中幾個典型案例進行了諮詢。

醫院檢查設備存隱患 多人共用胃鏡管增感染風險

有創性檢查增加感染風險

8月13日,記者來到北京市五棵松附近一家大型醫院。在化驗室,不少患者在排隊等候抽血。每個抽血臺上都擺放着一個棉墊子,墊子上鋪着藍色的一次性治療巾。記者看到,前一位患者離開後,幾乎每個抽血臺的護士都沒有撤下一次性治療巾,而是繼續給下一位患者使用。剛抽完血的徐女士氣憤地說:“上一個人起身走後,我就坐下等着護士撤治療巾。可她見我沒動,就很不耐煩地讓我伸胳膊。這抽血是有創性檢查,誰能保證上一個人沒有傳染病?誰又能保證不換治療巾不會有感染風險?”

隨後,記者來到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在一層輸液室看到,所有患兒都在一個簡陋的大臺子上打針。臺子上也鋪着不少一次性治療巾,可在記者觀察的10分鐘裏,治療巾一次也沒有更換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抽血室,護士則嚴格執行一名患者換一張治療巾的規定。

體外設備很少消毒

北京劉小姐近日在北京潘家園一家綜合性醫院體檢,看到鉬靶機與地面接觸的位置有一層黑乎乎、油膩膩的東西。後來做B超和心電圖時,前一位離開後,她就馬上被喊去躺在牀上檢查,B超探頭和心電圖的貼片、夾子都沒消毒。她對記者抱怨說,如果接觸未消毒器械的位置剛好有傷口,豈不是有感染的風險?

對此,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頂立告訴記者,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的皮膚有抵抗感染的能力。如果患者皮膚上有傷口,的確有交叉感染風險,但醫院往往會給傳染病人用單獨的機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消化病研究所教授劉思德說,B超與心電圖類似,只要皮膚沒破損,感染風險就很低。

但劉思德強調,口腔診療設備、抽血及胃腸鏡消毒不徹底導致的風險很大,可能會導致肝炎、艾滋病等感染。在多數三甲醫院,消毒工作都很嚴格,但在一些私人診所或基層醫院,消毒工作抓得不嚴,就會導致嚴重的交叉感染。每年都有很多類似案例,但病人往往很難知道實情,責任也很難界定。

內鏡消毒應與診療分開

湖南讀者李女士去縣人民醫院胃鏡室做檢查。檢查室外擠滿了候診者,秩序混亂。一位醫師出來維持秩序,並說道:“大家別急,半小時之內肯定都可以做完。”李女士數了一下,候檢者大約有10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都要檢查完,“根本沒時間消毒。”整個胃鏡室只有兩根插管,其中一根閒置,多人同用一根插管檢查,這安全嗎?面對李女士的質疑,醫生則以工作量大、任務重爲由搪塞過去。

劉思德告訴記者,根據原衛生部頒佈的《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範(2004年版)》,內鏡的清洗消毒應當與內鏡的診療工作分開進行,分設單獨的清洗消毒室和內鏡診療室。

廣州某三甲醫院醫務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呼籲,醫院檢查設備的衛生狀況關乎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所有醫院都應嚴格執行原衛生部2002年修訂頒佈的《消毒管理辦法》,定期開展消毒與滅菌效果檢測工作。對消毒清潔不到位的科室負責人給予相應懲罰。他同時提醒患者,去醫院檢查,可自備消毒紙巾,許多醫院備有乾洗式消毒液,可在檢查後清洗。如果皮膚有破損,可向醫生提出,以引起醫護人員對消毒清潔工作的重視。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