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焦點 > 醫界要聞 > 業界鼓勵社會資本辦兒科 增牀位僅是救急之策

業界鼓勵社會資本辦兒科 增牀位僅是救急之策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94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來,兒科看病難日益突出。不少家長有這樣的經歷,一大早帶孩子去掛號,到輸液結束出醫院已是黃昏時分。同時,申城4家兒科專科或特色醫院(兒科醫院、兒童醫院、兒童醫學中心、新華醫院)也面臨空前壓力,今年1月至5月門急診總數達230多萬人次,接近全市服務量1/2,同比上升了20%左右。上週一,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門急診實際就診5700多人,創歷史紀錄,而當天掛號數超過了6000,意味着有不少患兒和家長因候診時間太長而放棄就診。

業界鼓勵社會資本辦兒科 增牀位僅是救急之策

提升兒科服務能力是醫改的重要任務之一。據悉,本市一方面要求“四大兒科”內部挖潛,通過改建行政用房爲病區等辦法,提升服務能力20%左右;同時規劃增加牀位,“四大”5年內將新增1230餘張牀。此外,鼓勵綜合性醫院恢復兒科病房和急診,規定新建醫院兒科牀位不能低於總牀位數10%,併發掘現有二級醫院兒科潛力,引導病人有序就醫。

增牀位僅是救急之策

傅賢偉:現在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一旦生病家長往往帶孩子去三級專科醫院就診,滬上“四大兒科”擴容,應該說很有針對性。

孫剛:此舉除了滿足本市兒童需求,對外地來滬就醫的患兒也是個“利好”。統計顯示,今年1-5月,“四大兒科”就診中非本市居保患兒佔了54%,住院開刀近80%是外地患兒。“四大”擴容,將進一步提高上海醫療服務全國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能力。

傅賢偉:不過業內專家也指出,專科醫院增擴牀位只是應急的治標之策。就像道路擴容趕不上車輛增速一樣,市民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不斷提高,新增牀位很快就會被消化掉,所謂“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無法根本上解決兒科看病難。

孫剛:擴容牀位也面臨種種客觀條件限制,帶來新的難題。比如兒科醫生本就緊缺,新增牀位後醫生增量從何而來?牀位增加意味着門診量進一步上升,相應的就醫空間哪裏去找?

傅賢偉:集中優質資源加強少數大醫院的做法,雖然短期內能一定程度上緩解供需矛盾,但從長期看卻有一個根本弊端,就是形成巨大的漩渦效應,進一步壓縮周邊或其他綜合醫院兒科的發展空間。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各大醫院的兒科發展比較均衡,不少綜合性醫院兒科科研、人才實力不遜於專科醫院,但後來專科醫院越做越大,政府投入也有傾向性,以至於綜合性三級醫院兒科逐漸衰落,更不用提二級醫院兒科了。因此專家坦言,一味給專科醫院做增量,並非兒科全面均衡發展的良策。

公益事業也可民辦

傅賢偉:現在本市增強兒科服務能力的措施,基本上限於公立醫療資源內部的調整佈局、理順關係,靠的是政府財政不斷加大投入。

孫剛:當然,兒科等婦幼保健事業,公益性質不言而喻,政府和公辦醫療機構責無旁貸,理應起主導地位。問題是,公益性事業一定必須政府一包到底嗎?提升兒科服務能力,一定要在公立醫院框架內實現嗎?

傅賢偉:現在的兒科、產科爆棚現象,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商品供應短缺有些類似。當時,靠幾家國有生產企業、國有商業企業拼盡全力,也始終難以滿足市民需求。而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尤其是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企業,這個問題才真正解決,一大早就去菜場排隊、通宵達旦搶購緊俏商品的景象一去不返。衛生事業是否可以借鑑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不少專家表示,解決兒科看病難要有新思路,要跳出目前只靠財政投入、政府舉辦的舊框框。應創造條件,破除體制限制,鼓勵引進包括外資在內的社會資本舉辦兒科。

孫剛:目前人們認識中的社會辦醫,要麼是部分高端或外籍人士的特需服務,要麼是美容、眼科、牙科等,且是違規經營、過度醫療、亂收費的“重災區”。而如果放眼國際可以發現,社會資本辦醫與公立醫院是其醫療服務體系中的平等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質的基本醫療包括婦幼保健事業,有很大比例是由非國有的社會醫療機構承擔的。從理論上講,社會事業由全社會舉辦,不分公立民營,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將兒科認爲只能由政府舉辦,也只有公立醫院才願意舉辦,實在是個大大的誤區,是自我設限。

傅賢偉:從大背景來說,正是依靠不斷改革開放,不斷破除舊體制的瓶頸與束縛,激發全社會的資源和活力,才使得我國近幾十年來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醫療衛生領域也應如此。

開放市場是根本之策

傅賢偉:近年來,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不斷出臺。2010年5月,國務院頒佈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明確指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醫療事業。支持民間資本興辦各類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等醫療機構……支持民營醫療機構承擔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險定點服務。”2010年底,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5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提出改善社會資本辦醫的執業環境,包括放寬對社會資本辦醫的准入,符合條件的民營醫院將納入醫保定點範圍,享受和公立醫療機構一樣的稅收和價格政策等。

孫剛:今年3月出臺的國務院醫改“十二五”規劃,對社會辦醫提出了明確的量化指標,即到2015年,實現非公立醫療機構牀位數和服務量分別達到醫療機構總數和服務總量的20%左右。此外,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多個場合演講時強調,公立醫療機構不能再負債搞建設、盲目擴張,要爲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入衛生行業、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留出空間。

傅賢偉:可以說,引入社會資本舉辦兒科,在政策上已經沒有障礙。根據國外經驗,社會資本辦醫自己解決場地、開辦資金、工作人員,還分擔了政府的基本醫療功能,何樂不爲?而從市民角度看,之所以非大醫院不去,是因爲周邊地區要麼沒有兒科,要麼對其水平不放心。如果有資質過硬、口碑良好的兒科醫生在社區開業,市民遇到孩子感冒發燒拉肚子等小病,就不會捨近求遠,起到了真正的分流作用。

孫剛:除了社區舉辦診所合理分流患兒,還可引入有實力的社會資本開辦兒童專科醫院,以其明晰的產權定位、靈活的經營方式,與現有公立醫院兒科開展良性競爭,以鮎魚效應“倒逼”公立機構改善服務、提高質量。總之,打破固有框框,敞開市場大門,引進社會資本,使其成爲公立醫院兒科的有力補充,能有效緩解政府財力不足局面,儘快增強兒科整體服務能力,從根本上緩解兒科看病難。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