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飲食知識 > 飲食指南 > 秋燥會引起身體哪些症狀 如何從飲食上緩解秋燥

秋燥會引起身體哪些症狀 如何從飲食上緩解秋燥

來源:養生百科書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秋時節,秋高氣爽、氣候怡人,當小夥伴們正徜徉在這美好的天氣裏時,一個叫秋燥的傢伙卻找上了門,皮膚乾燥、口脣脫皮且幹、鼻腔乾燥、咽喉幹、免疫力降低,一不小心就感冒或呼吸道感染了,該如何應對秋燥呢?

秋燥會引起身體哪些症狀

秋燥會引起身體哪些症狀 如何從飲食上緩解秋燥

近日來,不少人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一系列惱人的症狀開始時不時“騷擾”自己一番,這些現象 就是典型的中“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又分爲“溫燥”和“涼燥”,前者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之時。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並傷及人體肺部,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燥邪”。

聲音沙啞

秋燥中,咳嗽最要命。其實,口喉部位也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乾燥的地方。症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症狀;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於夜晚發作,進而無法安心入睡;還有些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爲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症狀。

鼻敏感

中醫認爲,鼻子敏感多爲肺虛所致。每逢秋天,十個人裏會有九個患有鼻子敏感問題。鼻黏膜在秋天特別容易乾燥,而一旦乾燥,又用手指去挖,由於鼻黏膜附着豐富毛細血管,越是乾燥,挖鼻孔的行爲越爲頻繁,最終會導致鼻子出血。還有些人的表現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噴嚏。

皮膚乾燥

皮膚在乾燥的環境下特別容易乾燥、瘙癢甚至皸裂。如果你經常性撓皮膚、抓癢甚至舔舐嘴脣,說明肌膚已經喪失水分了。這個時候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補水,每天多喝水,然後日常生活中最好帶上一瓶噴霧保溼的,時常潤一潤自己,也可以多喝一下緩解秋燥的湯水。

驚厥

乾燥的秋天,會陷入兩個極端:身體免疫力好,性格開朗的人會安然入睡;而另一方面,一些身體免疫力不是太好的人則會心神不寧,甚至會出現驚厥現象。有這種現象的人千萬要小心,提早去醫院治療。

頭髮乾燥

秋天乾燥,氣血循環變差,血液無法將養分帶到頭髮毛囊,頭髮容易出現乾燥枯黃。當你發現自己秋天一到的時候,頭髮枯黃拼命掉落,那就是秋燥找上你了。這個時候你就該做好應對措施了。

便祕

秋天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加上腸胃功能變弱,不少人都會出現大便乾結的情況。便祕的問題可大可小,而且一旦被纏上的話,煩惱就不是一般的煩惱而已,因爲畢竟是發生在私密地方的毛病,即使看醫生也有許多不方便。所以想要讓自己過的舒服正常,千萬要防止秋燥來襲。

如何從飲食上緩解秋燥

橙色蔬果緩乾燥

不少蔬果含水量高達90%,也是補水大戶。胡蘿蔔、彩椒、芒果等橙黃色蔬果還富含β胡蘿蔔素,可以在體內轉化爲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皮膚、嘴脣和咽喉上皮細胞完整性,從而緩解秋燥。另外,蔬果含有的番茄紅素、花青素、維生素C均有利於皮膚健康。

其實,燕麥、小米、高粱、薏米、紅豆等粗糧的穀皮和糊粉層也富含有利於皮膚健康的B族維生素,建議多吃些雜糧飯或粥、雜糧豆漿或磨成全穀粉。

多吃粗糧不是說要拒絕白米白麪,而是每天主食中粗糧的比例佔1/3~1/2。

少量多次喝足水

秋天溼度降低,皮膚、嘴脣和咽喉表皮細胞更易丟失水分。喝水是最直接的補水方法。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輕體力勞動者女性每天飲水至少1500毫升,男性1700毫升。

這是一個最少量,每天喝2000~3000毫升都可以。

需要提醒的是,喝水最好喝白開水,要少量多次,不要“牛飲”或等口渴了再喝。

睡前喝點水可避免夜間因出汗、呼吸、尿液損失水分導致的血液黏稠;早晨喝點水可及時補水。

牛奶豆漿要多喝

牛奶、豆漿含有大量水和蛋白質,最好每天喝上300毫升。喜歡喝豆漿的可以提前一夜淘洗好大豆放入豆漿機中,加好水,第二天起牀後啓動開關即可。

多喝粥也能防秋燥,前一天晚上把原料淘洗好放入電飯煲,加水,定好時間,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喝到熱乎乎的粥了。

湯湯水水也不能被忽略。用高壓鍋45分鐘就能做一鍋湯,平時,海帶、山藥、藕、冬瓜加排骨燉湯都能滋補身體。

堅果含鋅助保溼

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是合成細胞膜表面磷脂的原料。磷脂充足,細胞中水分就不易流失。其中的必需脂肪酸有助於皮膚保持“油潤”,更好鎖住水分;另外,南瓜子、山核桃中的鋅也有助於預防皮膚乾燥。

建議每天吃一把原味的帶殼堅果,以防攝入過多鹽或糖。

白色食物養肺好

肺喜潤而惡燥,入秋後肺也最易出現不適,引起咳嗽多痰等問題,而中醫上講白色食物入肺,所以秋天多吃白色食物可防秋燥。

常見的藕、白蘿蔔、冬瓜可以入湯;新鮮蓮子可以直接吃,或拌涼菜;幹蓮子可以入粥;秋梨做湯更潤肺;鐵棍山藥可以入粥,普通山藥直接做菜。

飲食指南
生活常識
生活禁忌
食材
小偏方